青山江灘成為天然氧吧“雨水花園”
(資料圖片)
眉清目秀的青山江灘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李輝
綠意清幽,清風拂面,眉目清秀的青山江灘目送滔滔江水向東流。但在2017年以前,這里堆滿砂石、塵土飛揚、泥濘不堪。
第十四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即將召開,昨日在相關部門的帶領下,極目新聞記者再次來到武漢青山江灘,感受今昔巨變。
40歲門吊守望江水向東流
從建設三路路口進入青山江灘,一個高聳入云的門式起重機躍入眼前,仿佛對每名來客訴說著往事。
一塊鋼制牌述說了此處的今昔變化:這里是青山碼頭記憶·一冶重件碼頭,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大量設備、構件和原材料都是通過水運運抵武漢,在這個碼頭卸貨,再運往武鋼建設工地。此后,武鋼生產的鋼材又從這里運向全國及世界各地。
武漢生態投資集團所屬碧水集團青山江灘項目負責人殷振介紹,武漢地鐵建設中的部分地鐵管片,正是通過水運運抵這個碼頭的。
極目新聞記者看到,目前的門式起重機是1983年制造的,它見證了武漢40年的發展變化。殷振說,考慮到它為城市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具有時代背景和歷史烙印,經討論決定將它保留下來,讓一代代人了解城市的歷史。
旁邊立著的一棟紅磚房,外部簡單裝修了一下,仍掩飾不住歷史的滄桑感。草地上的一個綠色設施吸引了大家注意,導游牌寫明了它的身份:卷板機。可使板料彎曲成形,加工出橢圓形件、弧形件等。
青山江灘的蛻變,家住附近的退休老人趙志剛感受最強烈:“以前這里道路不平,拖沙、拖鋼材的車輛多,晴天灰漫天,雨天一身泥。如今空氣清新,變成了家門口的樂園,還有游樂場、足球場、老年人活動中心等。”
綠色“海綿”面積近2萬平方米
青山江灘紅色廣場前有一片濕地,蘆葦在風中搖曳,像是對江中過往的船舶揮手。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往廣場地面倒了一些水,很快就被吸入地下。
熊穎介紹,青山江灘吸納海綿理念,是湖北省首個海綿城市理念江灘。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區域,綜合運用了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措施,修建多處下沉式生態草溪和雨水花園,大量的植被以及緩坡、下沉式的設置,有效消減了雨水徑流速度和污染負荷,讓青山江灘成為天然氧吧和“雨水花園”,經植物吸附和凈化后的水流入長江,也是保護母親河的得力之舉。
“運用海綿城市措施的區域,就像一塊綠色海綿及過濾器。”市民鄧女士形象地說。
目前,江灘建成灘地公園2039畝,總綠化率超80%。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人士對此表示,青山江灘是化工業污染為自然生態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