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科院院士的指導、名校教授博導的加盟,由一線技術工人領銜的創新團隊正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產學研商無縫對接;以企業聯合、校企聯合為突破口,傳統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在建設開放型的創新基地;通過智慧眾籌,自主研發、集成創新的重離子癌癥治療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據報道,甘肅首批“勞模工匠創新聯盟出征”的新聞,令人眼前一亮。
甘肅近期相繼成立的“隴油神工”“金剛離子”“滴水掘金”“金儀求精”“潛心百煉”5家“勞模工匠創新聯盟”,受到各方關注,不僅因為其不同凡響又兼具行業特點的“名號”,而且在聯盟的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有益探索,顯示出來自一線產業工人的豐富創造力、創新力和想象力,在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大潮中,構成了一道“工字隊”的亮麗風景。
近年來,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的新成就世界矚目。其中,大批一線工人乘勢而上,謀新奮進,累計已有19位一線工人站上國家最高科技獎領獎臺、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些一線職工用創新成果證明,科技創新不僅是科研團隊的“專利”,廣大一線工人、勞模工匠同樣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的過程中,科學家、企業和一線工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如果說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自強自立的“主攻手”,那么,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則是必不可少的“助攻隊”。
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不能缺少一線工人的力量;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同樣也要有優秀技術工人的參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更是一場工人科技素質和技能技藝的大比拼。在關鍵核心技術上,需要科學家、頂尖的科研人員全力攻堅,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在推動創新鏈融合產業鏈的過程中,需要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推動現代技術、科學原理與產業發展、工程實踐協同推進;科技強國與技能強國,更需要相關領域人才攜手合作,在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也是國家的財富。
推動勞模、工匠走向創新前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建設好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的基礎上,探索創建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是當前許多企業和工會正在探索的重要課題。一些地方探索出了新鮮經驗,這正在促使各方從更高的標準、更寬的視野、更開放的胸襟,推動“勞模工匠創新聯盟”的建設。
按照《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到2025年底,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將達到500家左右,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達到15萬家,并逐步“形成以全國示范性創新工作室為引領、以省市級創新工作室為主體、基層創新工作室蓬勃發展的工作體系”,這必將推動職工群眾性創新活動躍上一個新臺階。
期待未來的“勞模工匠創新聯盟”更開放、更多元,不僅可以打破企業、行業、地域上的分隔,也可以突破專業領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單位間的隔膜,告別科技研發項目“唯身份、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陳舊思維,搭建起勞模、工匠、技能人才、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創新資源充分交流、互助合作、智慧眾籌、成果共享的新空間。通過探索實行“揭榜掛帥”、首席技師、領銜人負責制等機制,讓練就絕活絕技、擁有真才實學的優秀產業工人能踏上創新賽道,激情燃燒,縱橫奔馳,使“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真正在工廠車間、生產一線形成生動澎湃的偉大實踐。(作者 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