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阜陽市潁泉區醫保局在總結運用醫保脫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貧致貧長效機制,確保醫保脫貧成果更加穩固,成色更足。
阜陽市潁泉區醫保局干部深入農戶家中宣傳醫保政策。
動態參保 確保應保人員“一個不漏”
“我在2021年3月患心臟病住院時,沒有參加醫保,8月經民政局審批納入低保范圍,以低保戶身份通過動態參保渠道參加了潁泉居民醫保,享受到在周棚衛生院門診報銷的待遇。 ”4月2日,在阜陽市潁泉區周棚街道苗營社區居民屈錦蘭家中,說到動態參保及時減輕了她看病的經濟負擔,屈錦蘭滿心感激。
享受到動態參保帶來好處的還有潁泉區伍明鎮寺后社區居民姚成運,2021年4月,他以鄉村振興局認定的監測戶身份通過動態參保渠道參加潁泉居民醫保,納入基本醫保保障范圍內,之后因慢性胃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在伍明鎮衛生院、寺后行政村衛生室享受門診報銷。同樣在這個月,同鎮張元村的居民鄭素俠,以監測戶身份通過動態參保渠道參加潁泉居民醫保,納入基本醫保保障范圍內,之后因高血壓等疾病在伍明鎮衛生院、張元行政村衛生室享受門診報銷。
何謂監測戶?潁泉區醫保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監測戶,主要包括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 ”
為確保困難群眾納入三重保障制度范圍內,潁泉區全年開放救助對象動態參保渠道。動態新增的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返貧致貧人口、監測人口等特殊群體,在居民醫保集中參保繳費期結束后可補辦居民醫保參保手續,自參保繳費次日起享受待遇。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潁泉區醫保局始終堅持為民、惠民、便民的宗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方位抓好征繳工作,開展醫保“進社區、進小區”活動,深入宣傳,應保盡保。同時優化城鄉居民參保繳費服務,積極發揮鄉鎮(街道)在參保征繳中的作用,“線上+線下”相結合,豐富參保繳費便民渠道。2022年,全區參保達59.9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參保率達100%。
信息共享 做到精準識別“一個不差”
大病是不少家庭“致貧”“返貧”的直接原因,如何通過監測,精準識別出救助對象并及時落實幫扶措施,進而更好地鞏固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
為確保醫保脫貧成果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潁泉區醫保局建強信息鏈,健全醫療救助對象信息共享機制,定期主動與民政、鄉村振興部門對接,建立特困、低保、脫貧人口分類和數據實時共享與信息比對機制,打破信息壁壘,加強信息共享。同時,建立防止因病返貧致貧預警機制,利用醫保信息平臺,定期整理結算數據,按月提供給鄉村振興局個人年度自付醫療費用在5000元以上的脫貧戶和年度自付醫療費用在1萬元以上的普通居民預警信息,由鄉村振興部門安排入戶核查,針對性采取措施,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構建防范致貧返貧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21年,全年共移交鄉村振興局預警數據16次,涉及人員6521人,其中納入監測范圍的有84人,目前已全部消除風險。
與此同時,鄉村振興部門、民政部門按月提供醫保部門所管理的人員信息 (特困、低保、返貧致貧人口、監測人口),醫保部門做好動態調整人員的參保核查、身份標識等工作,確保人員根據身份屬性享受到相應的醫保待遇。 2021年,共匹配數據20余次,調整身份屬性兩千余次,確保了特殊人群待遇應享盡享。
2022年,潁泉區醫保局根據《關于印發阜陽市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及時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等報銷后個人自付費用仍然較高(低收入人口個人自付超過1萬元,普通人群個人自付超過3萬元)的人員信息,推送給民政、鄉村振興等部門,按月推送預警數據,目前已推送2次,涉及137人。
“信息共享、精準識別,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醫療保障不足和過度保障問題,確保醫保基金用在了刀刃上,為防止因病致貧返貧把住了關口。 ”潁泉區醫保局局長郝學軍說。
筑牢根基 發揮醫療保障“三大功能”
“如果沒有醫保的三重保障托底,我這一場病下來,家里的日子可咋過啊。”4月2日,在潁泉區中市街道尚莊社區,居民劉敬田對記者說。 2022年2月,劉敬田因房顫在阜陽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整個療程下來,醫療總費用達66668.03元。 “刨掉基本醫保報銷 33434.93元、大病保險報銷16921.52元、醫療救助報銷14680.42元,我個人自付了1631.16元,醫療費用負擔大大減輕了。 ”
家住周棚街道殷溜社區的趙俠明,2022年2月因顱內動脈瘤在阜陽第五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累計醫療費用106688.58元,基本醫保報銷56614.63元,大病保險報銷29251.42元,醫療救助報銷18740.28元,個人自付2082.25元。 “如果沒有醫保,醫療費用就把我們壓垮了。 ”趙俠明告訴記者。
為了讓人民群眾面對疾病能從容應對,安心治病,潁泉區完善三重保障制度,梯次減輕參保居民醫療費用負擔,合力防范因病致貧返貧風險,筑牢保障底線。
一是讓基本醫保發揮公平普惠功能。縣域內就診發生的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穩定在70%左右;二是讓大病保險發揮“二次報銷”的減負功能,合規費用支付比例穩定在60%左右,同時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和返貧致貧人口實施起付線減半、報銷比例提高5%、取消封頂線的傾斜政策;三是讓醫療救助發揮對困難群體的托底保障功能,門診和住院應救盡救,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不設起付線,特困人員救助比例90%,低保對象救助比例75%,返貧致貧人口醫療救助起付線1500元,起付線以上,救助比例70%,監測人口醫療救助起付線3000元,起付線以上,救助比例60%,年度限額由最高1.5萬元提高至5萬元,另對規范轉診且在省域內就醫的上述四類人群,經三重保障制度支付后個人負擔仍然較高的重病患者,給予二次救助。
2021年,潁泉區全年參保群眾報銷117.11萬人次,醫保基金和醫療救助基金共支出6.54億元;2022年第一季度參保群眾報銷33.84萬人次,醫保基金和醫療救助基金共支出1.58億元。
“三重保障為民生福祉托底,從根本上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鞏固拓展了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 ”潁泉區醫保局副局長付旭告訴記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