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在郎溪縣姚村鎮天子湖村杉樹嶺村民組,種糧大戶馬貴啟與愛人汪盛翠正在稻田里除草,兩人分工明確,忙得不亦樂乎。
“我今年一共承包了78畝農田種植水稻,涉及農戶26戶,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撂荒田。 ”馬貴啟告訴記者。
當地村民洪登明今年73歲,年事已高、無耕種能力,兒子在外地工作。洪登明一直希望能復耕3.6畝的責任田。 “這下好了,馬貴啟一承包,撂荒田又成了良田,每畝田還有兩三百元租金收入?!焙榈敲髡f。
今年53歲的馬貴啟是姚村鎮姚村社區周沖組村民,曾在南京、上海等地打工。 2018年,馬貴啟返回郎溪創業,在該縣凌笪鎮流轉300畝農田種植優質水稻,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承包合同到期后,馬貴啟在離家較近的天子湖村杉樹嶺村民組流轉土地繼續種糧。
談及返鄉種糧的初衷,馬貴啟告訴記者,除了年齡大不適合外出打工之外,最主要原因是想把撂荒地撿起來,重新種上糧食。
“現在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不少田地沒人耕種,實在可惜。耕地要保護,糧食才安全啊。 ”馬貴啟告訴記者,他對土地一直充滿著感情,所以決定回來種田。
在流轉田地過程中,馬貴啟出資雇請挖掘機師傅對荒田進行整治,并疏浚周邊溝渠,為規?;N植奠定基礎。
“今年準備種兩茬,等稻子收割了,再種一季油菜。我還想著明年到隔壁夏橋村芝麻溝、瓦溝兩個村民組再承包百畝左右田地,擴大種植規模。”馬貴啟說。
據姚村鎮副鎮長劉偉介紹,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今年以來,該鎮全面推行落實鎮、村兩級“田長制”,不斷加大基本農田保護政策法規宣傳,推深做實耕地保護工作。
“我們對全鎮撂荒田進行摸底調查,確定田塊位置,明確承包責任人,督促村級田長切實履行好義務,逐一落實農業保險及相關惠農補助,引導大戶、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參與撂荒田復耕復種,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劉偉告訴記者。
【資料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