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集,三大怪:麻稭墻,樁在外;鮮活的魚炕著賣;一年四季羊肉菜。”
(資料圖)
說起六安市葉集區,人們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人造板材、風干羊肉、掛面等。近年來,葉集區圍繞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 、人居環境整治、綠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發力,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讓天更藍、水更綠、民更富。
“無事”找書記解民意得民心
9月8日晚,一場名為“炫彩篝火話振興”活動在平崗街道江淮果嶺運動公園開展,舞臺上演員的精彩表演引起觀看群眾的陣陣叫好。“現在我們這里開展‘無事’找書記活動治理新模式,鄰里鄉親之間越來越和睦,老百姓的物質精神、生活生活越來越美。”平崗街道的居民看著現場表演,都笑得合不攏嘴。
老百姓嘴里的“無事”找書記,是由葉集區創新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通過切實解決群眾訴求,化解基層矛盾,有效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有力推動具有葉集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之路走深走實。
“社會治理,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所以功夫也需下到基層最前沿。”在平崗街道和平村,黨總支書記張艦介紹說,該村探索“五色”工作法,充分激發群眾自治活力,推動基層治理有魂、有序、有力、有效,不斷提升鄉村善治水平,逐步實現書記真的“無事’,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走進孫崗鄉白龍井村, “桑下談”三個大字映入眼簾,村書記汪洋介紹說,該村在村中心的一顆大桑樹下設置“鄉里鄉親”黨員調解室,將議事的會議“送”到了群眾家門口,打破了原來臺上臺下的隔閡,村民們面對面坐下來,大事小事一起議,讓群眾唱主角。 ”
“‘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是探索和完善一套堅持黨的領導、群眾主動參與、社會高度自治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實現書記真的‘無事’,從而打造社會文明和諧富裕的新時代基層善治‘葉集模式’。”葉集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生態農業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
豐收的金秋,陽光明媚,位于葉集區史河街道觀山生態園內傳來陣陣果香,一顆顆碩大飽滿的獼猴桃掛滿了枝頭,而對這里的村民來說,這些都是“致富果”。
“你摘回去放一放后嘗一下!甜得很!”觀山生態園負責人彭永成告訴記者,果園內紅心獼猴桃均為新品種,產值高結果量大,他將獼猴桃舉在手中,開心的向記者“炫耀”了一番。 截至目前,該生態園已建成220畝的優質葡萄園、380畝獼猴桃園、230畝水蜜桃觀光采摘園,打造集旅游、餐飲、垂釣、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園區。
“一個人富起來很容易,我回來難道不是為了加快家鄉發展、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嗎?”先富起來的彭永成沒有忘記周圍的老百姓,“現在周邊有14戶貧困戶、21人在園區務工,每戶年收入1萬元以上。”
“因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一些村民無法出去務工。”史河街道工作人員介紹,生態園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問題,村民在家里既可以照顧老人,也可以帶小孩,收入也很不錯,“我們非常歡迎像彭永成這樣的能人返鄉創業,我們也會給與更多支持。”
而在洪集鎮會館村,這里走出了“稻蝦養殖”的一片新天地。
“會館村地處洪集最低處,過去飽受洪澇之苦,群眾收入也非常低。”黨支部副書記李強介紹,2017年會館村實現整村土地全面流轉,走上了稻蝦產業升級之路,由此開始了讓會館村煥然一新的發展之路。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3萬余元,邁入集體經濟強村行列。
會館村千畝稻蝦產業
截至目前,全村養殖規模已達到6000余畝。在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經營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會館村稻蝦產業表現出持續增強的造血能力和發展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戶要求加入稻蝦產業,在促進全村穩定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種‘稻+蝦’的親密接觸,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李強說,為解決龍蝦銷售難題,葉集區積極開展龍蝦企業“雙招雙引”工作,“現在重量在七錢以上的大蝦運到上海去,能賣到幾十塊錢一只。”
人居環境整治扮靚鄉村“顏值”
初秋時節,漫步在六安市葉集區三元鎮的鄉間小道,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一排排院墻整齊劃一,房前屋后樹木花草錯落有致,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構成了一幅祥和宜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
家禽均實現圈養
近年來,隨著人居環境整治力度的提升,三元鎮打造了多個供附近村民休閑娛樂的小廣場。村民打羽毛球、散步,把這里當成“運動場”;大媽們在這里跳廣場舞,坐在長椅上嘮家常,它又成了一個“娛樂場”。
“三元鎮以‘大整治’促‘大提升’,推動環境整治到長效管護的有序銜接,實現鎮村環境從‘一時美’向‘長效美’轉變。”該鎮黨委書記楊志紅介紹說,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性積極性,形成“黨員帶領群眾干、群眾跟著黨員干”的良好局面,讓群眾真正成為人居環境整治的“當家人”。
作為2021年度省級美麗鄉村項目,現在的白龍井中心村已實現入戶水泥道路、亮化、綠化全覆蓋,重點打造的“無事”找書記“桑下談”板凳會小公園和升級改造的鄉村大舞臺已成為村民休閑、健身、議事最佳場所和最優去處。置身美麗鄉村中心村,給人帶來的是“綠樹池塘荷花,小橋流水人家,蔬菜瓜果雞鴨,粉墻黛瓦籬笆”的舒適感和幸福感。
“白龍井村堅持以中心村為示范點,推動人居環境向各自然村莊延伸,做到環境無死角,整治全覆蓋,同步開展積分制管理和文明戶(環境衛生戶)評選,全面實現人居環境常態長效,切實提升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村書記汪洋介紹說,全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精品美麗鄉村。(記者 謝麒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