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事四權’工作法,就出自我們潁州區,目前已在我省阜陽市所轄縣(市、區)及合肥市、亳州市、安慶市各1個縣(市、區)先行試點推廣。”前不久,記者在阜陽市潁州區采訪時,潁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俊告訴記者。
據王俊介紹,2006年6月,在外經商的閆永志回到家鄉潁州區西湖鎮白行村擔任黨總支書記。該村開始探索“代表理事、老閆說事、五老調事、群眾議事”,保障群眾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工作法,使該村實現了從信訪多發村向連續10余年零上訪社區、從集體經濟空殼村向全國農村幸福社區的根本轉變。現在推廣的“四事四權”工作法,其中的“四事”已升格為“網格管事、五老調事、支部說事、群眾議事”。
強堡壘 凝聚善治力量
【資料圖】
“噠噠噠”……在西湖鎮大許村的佳豪就業幫扶車間,縫紉機的工作聲此起彼伏,一面面定制好的國旗經過整理、打包、裝箱,等待發往全省各地。
“大許村就業幫扶車間引進了佳豪旗幟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以生產各類旗幟為主,年產值2000多萬元。”大許村第一書記蔣鵬告訴記者。
就在車間開辦之初,村民曾就征地問題存有異議,村里當即決定召開板凳會。一塊空地、數張板凳,村“兩委”成員、老黨員、老干部、老退伍軍人、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人員與村民坐一起共同商議。
“車間建起來了,村民可以就近就業,村集體也有收益。我們還要安裝路燈、開辦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食堂,這些都需要村集體的投入,最終受益的是大家。”蔣鵬跟村民算起了經濟賬。道理講得透、事情說得清,現場的村民也逐步打開了心結。最終,經過兩次板凳會,大許村就業車間問題得以解決。
“車間一期項目已吸納93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待二期建成后,共計可解決240余位勞動力就業。”站在就業車間二期鋼架廠房旁邊,蔣鵬信心滿滿地說。
潁州區各村(社區)靈活運用“四事四權”工作法,通過強化黨組織領導、健全村級組織工作運行機制,為村民搭建議事平臺,共同解決村內大事小情。同時,以加強對小微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抓手,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決策權。
西湖鎮白行社區有群眾提議,對整治過的中心溝安裝護欄。經社區“兩委”商議、全體黨員大會審議通過,隨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提請表決該決議,大家一致同意安裝護欄。僅用2天時間,護欄就安裝完畢。
“整個工程花費1.8萬元,費用清楚、質量優良。”作為白行社區監督委員會的一員,田金良告訴記者,這種公開透明的辦事方式,得到了全體居民的認可。
抓創新 提升服務效能
近日,潁州區潁西街道振興社區一生活小區居民在微信群里反映家中下水道堵塞問題,網格員第一時間收到信息,迅速為其協調解決問題。
該社區針對轄區人員流動大的特點,在網格內建立社區微信群,關愛弱勢群體、隱患排查、糾紛排解等工作都可以上傳至微信群,網格長、網格員以及鄰長線上掌握第一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我們搭建數字化平臺,線上上交問題、線下解決問題。網格員解決不了的,就上交給社區‘五老’調解組織——‘五老茶話室’。遇到棘手問題,再交由社區黨總支向相關職能部門反映。”振興社區黨總支書記潘成敏告訴記者。
運用智慧化手段提升服務質效,這是潁州區村(社區)社會治理工作的一個創新之舉。該區廣泛推廣“五老調事”“十戶網格”“紅色娘子軍”等行之有效做法,并在實踐中創造更多有益做法和新鮮經驗。
“我們發揮社區‘大黨委’的作用,一方面成立網格黨支部,一方面整合相關職能部門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潘成敏說,目前社區開展的紅色電影展播、家長學校、親子閱讀等活動深入人心。轄區59位“五老”人員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積極參與社區各類活動,反哺社區。社會治理工作由社區“獨角戲”變為干群“大合唱”。
在潁州區三合鎮井孜村“五老法治診所”,每天都有一位“五老”人員值班,與群眾拉呱,協調解決各種矛盾;在該村“黨員之家”,村里的老教師、老黨員除了提供法治類書籍供村民借閱外,還接受村民咨詢……村黨總支副書記杜杰告訴記者。
據統計,今年7月以來,潁州區網格管事解決問題1515件、“五老”調事260件、支部說事413件、群眾議事204件。同時召開聽證評議89次,化解信訪矛盾糾紛229次。
建隊伍 激發內生動力
近日,位于潁州區袁集鎮窯前村的一處大型廠房內堆放著各類辣椒制品。
“我們生產加工的辣椒制品,主要供應海底撈、劉一手等餐飲企業所需火鍋底料。”上海溢鮮居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朝州說,項目投入使用后,每天可生產30噸成品,帶動200多人就業。
“辣椒產品附加值高,可以帶動農民增收。”袁集鎮黨委副書記王嚴告訴記者,該農產品加工項目是鎮里招商引資項目,在土地征收過程中,網格員、“五老”挨家挨戶做宣傳,為群眾形成發展產業的共識打下基礎。
“項目一期發展農產品加工,二期做預制菜,三期以當地農作物為主,發展泡菜產業。村民將直接享受到土地租金、種植收入以及務工收入,村集體也將從中受益。”王嚴說。
深入開展“四事四權”工作法,關鍵是要打造一支善于調解糾紛、解決問題、為群眾謀發展的基層黨員干部隊伍。記者從潁州區委組織部了解到,該區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逐步實現黨員干部年輕化、專業化。去年換屆選舉后,當地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0歲左右,占比約三分之二,黨組織書記大都是大專以上學歷,村干部也以返鄉大學生、致富能手、退伍軍人為主。
蔣鵬告訴記者,眼下,大許村與阜陽名小吃協會合作,打造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高端點心供應基地,實現一、二、三產融合。該村今年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70萬元。
目前,潁州區發揮典型帶動、示范引領的作用,培育了西湖鎮白行社區、潁西街道振興社區和三合鎮三星村、掩龍村等獨具特色的示范點。該區將“四事四權”工作法納入基層干部培訓計劃,舉辦了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暨駐村工作隊培訓班和“黨建+信訪”專題培訓、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培訓等,鍛造基層治理的“紅色引擎”,激發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記者 錢定果 邵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