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南溪鎮,鎮上已經荒廢20多年的繅絲廠,又傳出機器開動的轟鳴聲。
繅絲廠如今更名為安徽蘇豪富金有機繭絲綢有限公司南溪分公司。在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將從冷庫中運來的一車車鮮繭倒入巨大的加熱設備中,長長的流水線上,潔白的蠶絲從一個個蠶繭中抽出。
“老繅絲廠已經荒廢了20多年,今年8月底整修一新,重新投產。”該公司負責人李顯炤告訴記者。
【資料圖】
蠶桑產業曾經是金寨縣的支柱產業之一,曾有“白沙河繭絲、筆架山蠶子、吳家店綢帳”的美名。高峰時期,金寨縣擁有桑園20余萬畝,年養蠶27萬張,年產繭6300余噸。
“過去對技術升級的認識不足,產的白廠絲等級不高,市場競爭力弱。”李顯炤說,由于諸多原因,導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金寨縣的桑蠶行業逐漸走向衰落。
如今重新投產的繅絲廠,擁有6條生產流水線,同時還配備儲存鮮繭的冷庫。
“我們現在每個月可以生產8噸5A級白廠絲,產品主要供給蘇浙滬的絲綢廠。如今,5A級白廠絲每噸售價近50萬元。通過冷庫儲存鮮繭,我們也提升了產品生產效率。金寨縣政府還在全縣建設了5處繭站,由我們公司運營。今年秋蠶一季,我們就收購了40多噸鮮繭、60多噸干繭。僅今年4個月,我們預計能有2000多萬元產值,直接帶動50多名工人就業。”李顯炤告訴記者。
“今年繅絲廠重新開工,我又干起了老本行。現在我一邊在鎮上陪讀,一邊在這里務工,一天有150元左右收入。”南溪鎮石寨村村民廖祥吉說。
“2021年以來,我們出臺《南溪鎮進一步加強蠶桑產業發展工作實施意見》,全鎮合力共同推進桑繭絲綢產業發展。”南溪鎮黨委書記廖家喜告訴記者,目前該鎮構建了“桑園基地+規模養殖+高品質絲綢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的“絲綢+”產業鏈,全鎮有桑園4200余畝,建起養蠶大棚近5萬平方米、小蠶共育室近2000平方米,發展養蠶大戶百余家。
在該鎮丁埠村毛坪組的桑樹基地里,村民林興武正給自家桑樹松土。
“我家現有30畝桑園,今年春秋兩季一共養了40多張蠶,一張蠶純利潤800多元。”林興武說,為了鼓勵桑蠶產業發展,政府免費為村民提供桑苗,同時建起養蠶大棚、共育室,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
“下一步,我們將緊扣‘絲綢’這個關鍵詞,打造絲綢文化體驗館、絲綢文化街、絲綢文化公園,將南溪鎮打造成‘絲綢小鎮’。”廖家喜告訴記者。(記者 袁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