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的雞蛋“藏”到現在是什么樣?3月24日,在溧陽經濟開發區一座大型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土墩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罐雞蛋。這些雞蛋,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歷史信息?跟著現代快報記者一起去了解下吧。
溧陽土墩墓里發現一罐雞蛋
這座大型土墩墓位于溧陽上興鎮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內。
由于開發區建設,兩年前,南京博物院和溧陽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駐這里。經勘探,考古人員發現開發區內共有12個文物點,其中有11個土墩墓。目前,這些土墩墓有的已經考古發掘完畢,有的正在清理中。
“土墩墓是江南一帶特有的葬制,只有江蘇、浙江、安徽有。”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和中原地區向地下挖墓穴不同,土墩墓是把死者放在平地或是石床上,再堆成饅頭狀的封土。圍繞著中心墓葬,其他死者被埋葬在周圍,因此封土越堆越高、越堆越大,它有可能是一個家族共同的墓地。
發現雞蛋的土墩墓,在當地被稱為子午墩,是一座直徑約40米的圓形大土墩,高度達7.4米。子午墩考古現場負責人周恒明介紹,去年3月進駐以來,考古人員已經從大土墩里清理出38座古墓,4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是夾砂陶、泥質硬陶和原始青瓷三類。
雞蛋是在大土墩靠中心部位的11號墓葬中發現的。
周恒明說,3月24日上午10點左右,他在清理這座墓葬時取下了一只陶罐的蓋子,驚喜地發現里面是滿滿一罐雞蛋。這些雞蛋表面有點青色,很完整,有20多個。
蛋黃蛋清都沒了,只剩下蛋殼
3月25日,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了這罐雞蛋。細細看去,這些雞蛋和現在的草雞蛋差不多大小。
“迄今為止,江南土墩墓一共發現了上萬座,這是發現的第五罐雞蛋。”林留根說,此前有4罐考古出土的雞蛋分別藏于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句容博物館和南京農業大學博物館。相比其他4罐雞蛋,這是最完好的。
因為蛋黃和蛋清是有機質,歷經2500年,基本被分解,而蛋殼是鈣質,性質穩定,保存了下來。林留根說,這樣一罐雞蛋,要趕緊放到實驗室,恒溫恒濕保存。同時開展相關研究,比如提取DNA,可以知道它是新鮮的,還是腌制的。
為什么要把雞蛋放進墓中?林留根說,因為雞蛋可以孵出小雞,它們象征了生生不息,子孫綿延。同時,也不排除是墓主的個人喜好,“或許,墓主生前就是一個愛吃雞蛋的人。在古人的觀念中,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要同樣享用,所以,墓主死后,后人把這罐雞蛋埋了進去。”
說到雞蛋,南京博物院老大殿的展廳里有一罐“西周雞蛋”,一度在網上走紅。林留根介紹,南博的那罐雞蛋出土于江蘇句容浮山果園的一座西周墓葬,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雞蛋實物,那些雞蛋蛋殼很薄,直徑在3.1~4.2厘米。林留根說,溧陽的這罐雞蛋和南博的那罐年紀相仿,具體距今多少年,要通過測年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