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針對原產地保護產品洞庭山碧螺春茶,蘇州市吳中區市場監督部門專項打假執法行動拉開帷幕。22日,蘇州東山、西山碧螺春茶葉開始采摘。原產地保護這塊“金字招牌”,給洞庭山碧螺春帶來新機遇。同時,假冒貨大量沖擊市場等問題,又使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保護面臨新的困境。
洞庭山碧螺春早在2002年獲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是江蘇第一個實施保護的農產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明確規定: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和西山鎮現轄行政區域,為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范圍。由于近乎嚴苛的原產地保護規定,即便是原屬西山鎮的太湖庭山島,也不在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范圍之內。吳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計量科科長高澄清告訴記者,庭山島因上世紀90年代行政區劃調整,從西山島劃歸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管轄,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辦法實施后,范圍至今未調整。記者了解到,為爭取將庭山納入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范圍,該島種植業主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訴,答復是“法規的嚴肅性不容改變”。同樣是“明前茶”,貼著原產地保護標識的洞庭山碧螺春是庭山茶葉價格的3倍。
茶樹品種方面,《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辦法》中要求,原產地保護的是傳統洞庭地方群體小葉種,而非外來品種。產地限制在蘇州東、西兩山,茶樹品種是本地小葉種,標準如此嚴格,但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品牌茶,現實中保護狀況又如何呢?
保護區金庭鎮茶葉協會會長周永明告訴記者, 3月上中旬出現的所謂“碧螺春”都是假冒貨,商場碧螺春“第一鍋”也多是作秀炒作。由于氣候原因,正宗洞庭碧螺春比浙江、貴州等地茶葉要晚一個月左右。面對高額利潤的誘惑,每年洞庭山碧螺春還沒冒芽,各路人馬早已聞風而動,種茶、賣茶、喝茶,在洞庭碧螺春茶這塊金字招牌的產業鏈上,眾多商家賺得盆滿缽滿,而歷經17年,洞庭碧螺春原產地保護依然步履維艱,假冒洞庭碧螺春無情地折射出原產地保護困境。
種植于洞庭山山谷深處的碧螺春,因為量少質優,價格很難“放下身段”,而假冒碧螺春與正宗“碧螺春”價格相差10倍以上,仍然利潤豐厚。吳中區茶葉協會秘書長季小明介紹,去年全國茶產量261.6萬噸,綠茶超六成,碧螺春占全國綠茶產量14.6%,龍井占14.8%,是綠茶的兩個大頭。洞庭碧螺春今年預計產量130噸,在全國碧螺春中占比0.1%,也就是說,在市場銷售的碧螺春中,平均500公斤只有500多克是正宗洞庭山碧螺春。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最早在市場上露臉的所謂“地產碧螺春”絕大多數是來自浙江的“烏牛早”,芽葉大,平均芽長2.5到3厘米,是浙江最早上市的茶葉之一,采摘期為每年2月25日至4月5日清明。“烏牛早”外觀漂亮,但味道寡淡,香氣很弱。而地產碧螺春茶樹發芽遲,為平均長度1.2厘米小葉芽,兩者在香氣、品質等方面差距很大。
每年清明前,浙江、貴州茶葉紛紛冒充東山、西山碧螺春,“以前鎮夏、東山鎮街上浙江、貴州茶葉商連旅店都住不下,到處都是做假冒‘碧螺春’的外地茶商,當地人后來也參與其中”。東山茶農陸建農告訴記者,這些外地茶商將青葉用大船裝到東山、西山,雇了炒茶師傅炒,有些將青葉混到地產碧螺春青葉中炒,賣出高價牟利。有的茶農索性在茶園引種浙江“烏牛早”。為保護原產地正宗“碧螺春”, 吳中區政府嚴令幾大收購商嚴禁收購“烏牛早”等早熟外地品種,對“烏牛早”等引進茶樹品種不予發放地理標志商標。
碧螺春原產于洞庭兩山石壁。保護區茶樹和桃李杏梅等花果樹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根脈相連,茶葉吸收了太湖的水氣和兩山島上花開的香氣。炒500克高級碧螺春要7萬顆芽頭,種植在山谷深處的本地小葉種碧螺春,是洞庭兩山最好的碧螺春。
吳中區農委介紹,原產地種植外來“烏牛早”等早熟品種,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隨著種植時間越來越長,已經是“橘生淮南則為橘”,外來茶葉也有了香氣,在產出時間和產量、茶農增收等方面更是前景誘人。當地市場管理部門則認為,多品種、多產量適用其它品種茶葉生產,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保護,應嚴格按照原產地標準:原產地、原產品,不求產量求質量。對于洞庭山碧螺春茶而言,品種、工藝、環境三要素是標準,茶農補植品種參差不齊,目前“烏牛早”等外地茶種的引進,是市場的趨利行為。而從工藝來說,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殺青”炒制為手工,各家各做,每一批炒茶質量都不均勻,沒有好的流程,質量難以掌控。至于三要素中的環境,洞庭山碧螺春新辟茶園比例失調,果樹、茶樹間作應為3比1,茶樹全年可照射陽光只能占到三分之一,結果茶葉產量增加了,品質卻下降了。其次,洞庭山碧螺春茶樹要遠離公路等交通要道50米至100米外,遠離人群,而現在不少已突破該標準,甚至房前屋后也種植,對茶葉質量影響很大。相對于假冒碧螺春大舉入侵,地產碧螺春自身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如果自身質量很蒼白,就給了假冒貨可乘之機。
“原產地保護工作一直在做,但是難點不少。農業部門、市場監督部門都有各自的辦法,還沒有形成合力,群眾對原產地保護也認識不足。”當地一位負責人無奈地說,洞庭碧螺春首先要保住金字招牌。
為讓洞庭山碧螺春茶恢復“根正苗紅”,季小明介紹,吳中區對碧螺春茶進行了種質資源普查,對純種小葉碧螺春茶進行掛牌、保護,對洞庭碧螺春的品種提純復壯,大面積推廣本地純種的小葉種茶,希望通過進一步推廣實施,逐步恢復碧螺春原來群體種、群種植覆蓋面。
原產地保護還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形成打假威懾力。南京鼓樓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張智告訴記者,此前他判決了浙江安吉白茶侵權訴訟案,對于相關知名品牌侵權訴訟,法院判決保護商標持有人合法權益。
標簽: 1000斤市售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