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的懶人式做法,讓廚藝小白也能拿出幾個硬菜,因此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根據Statista數據,2021年中國預制菜總消耗量達174.72萬噸,人均預制菜消費量8.9公斤。根據NCBD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8,300億元。
2月18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顯示了江蘇省預制菜行業現狀、消費者偏好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督促相關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行業組織加強自律、經營者規范經營,提高整個行業的服務質量,引領預制菜服務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超八成消費者購買過預制菜
本次調查活動采用線上問卷的方式,借助江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官方微信平臺“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線上調查問卷,共采集有效問卷13069份問卷。
從本次調查結果數據來看,超八成(81.97%)的消費者有購買預制菜的經歷,僅有18.03%的消費者表示未購買過預制菜。特別是今年春節期間,接近六成的消費者表示在年夜飯的準備上選擇了預制菜,其中25.01%的消費者完全選購預制菜準備年夜飯,31.47%的消費者選擇部分購買預制菜品,部分仍由自己準備。
沒有購買預制菜的消費者的主要顧慮在于:一是覺得預制菜價格較貴,性價比較低,該類原因占比23.39%;二是對預制菜保質期、防腐劑添加等菜品質量有顧慮,該類占比22.26%;三是對預制菜的購買渠道不太了解,該類占比18.65%;四是覺得預制菜的口味沒有現做的好吃,該類占比13.92%。此外,僅有6.55%的消費者未聽說過預制菜,表明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整體接受度較高。
預制菜的主要消費群體為年輕人,近八成(76.38%)的消費者在40歲以下。其中25-30歲的消費者占比最多,為40.41%,30-40歲的消費者占比為35.97%。
預制菜消費問題多發
根據江蘇消費網輿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2022年1月1日至2月10日,江蘇全省關于年夜飯預制菜的輿情共計56948條,其中敏感輿情1883條。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菜品質量、價格問題,消費者吐槽菜品不新鮮、油多、缺斤短兩以及價格貴等;二是涉嫌虛假宣傳,部分消費者購買的實際貨品與商家圖片、網頁等宣傳內容不符;三是貨品運輸問題,消費者訂購的年夜飯預制菜品遲遲不發貨,或是除夕后才收到貨;四是售后問題,商家未經同意擅自取消訂單以及消費者要求退貨退款或賠償損失受阻。
本次線上調查也顯示消費者在購買預制菜時存在一些困擾以及目前預制菜市場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菜品質量層次不齊、菜品口味有待提升、菜品標識不詳細、菜品種類單一、物流配送及提貨問題多等方面。
總結下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食品安全為消費者關注重點,預制菜品質量層次不齊。消費者對于預制菜,最關心的還是食品安全問題。但是根據本次調查結果,近八成消費者表示購買預制菜遇到質量問題。其中有25.71%的消費者遇到了菜品變質腐敗的問題,24.29%的消費者遇到了預制菜品食材不新鮮的問題,15.39%的消費者表示購買的預制菜內含有異物,13.95%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購買的預制菜存在過期現象。
口味有待提升,超過六成消費者表示菜品口味不佳。消費者對預制菜品的味道滿意度也較低。當被問及菜品口味是否達到預期時,僅有34.36%的消費者表示預制菜品的口味超過預期非常美味,有超過六成(62.32%)的消費者表示預制菜品口味一般,甚至有3.32%的消費者覺得預制菜口味較差,不好吃。
預制菜品標識信息標注不全,菜品分量遭吐槽。標識的規范與清晰是消費者了解產品信息的重要方面,也是消費者知情權的體現。在本次消費調查中,絕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預制菜時都遇到了標示信息不明確的問題,其中27.54%的消費者表示購買的預制菜未標注菜品名稱及主要食材,23.61%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購置的預制菜未標注菜品的分量,16.45%的消費者遇到了在購買預制菜時未標注其生產日期或保質期的問題,還有16.40%的消費者表示部分預制菜存在未標注菜品價格的問題。此外,超半數(58.62%)的被調查消費者認為自己購買的預制菜品分量不足,與標注不符,商家涉嫌虛假宣傳。
預制菜種類形式單一,難以滿足消費者選擇需求。年夜飯預制菜很多商家推出了套餐組合,但是消費者對于市面上的預制菜,最強烈的反應還是覺得套餐內容過于單一,可以選擇的品種較少,菜品不能自由搭配,該類訴求占比28.58%。此外,有19.03%的消費者認為市面上的預制菜品價格貴,性價比較低,不夠劃算;12.46%的消費者認為營養搭配不夠合理,仍需提升;11.43%的消費者認為購買渠道不夠便利,希望進一步拓展購買渠道。關于預制菜的種類方面,消費者最強烈的需求是希望可以豐富套餐種類,該類消費者需求占比接近四成(36.58%),此外,有27.65%的消費者希望預制菜可以推出更多適宜不同家庭人數的菜品分量,19.13%的消費者則希望預制菜可以不用套餐形式,多推出一些招牌菜品。
線上為消費者主要購買渠道,物流配送及提貨問題多。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61.99%)的消費者選擇通過線上購買預制菜品,而線下預制菜品的場景主要集中在酒店餐館,占比為19.52%。本次調查中問及提貨或物流遇到的問題時,僅有11.88%的消費者表示在提貨過程中沒有遇到問題,超八成的消費者在提貨過程中遇到問題。其中,商家交付快遞慢或者物流配送較慢為消費者遇到的主要問題,占比52.86%,16.36%的消費者表示線下提貨預制菜時快遞或者外賣運輸過程中未按照冷鏈運輸,還有18.9%的消費者在預約成功后,現場自提預制菜卻被告知沒有貨品。
把好“標準關”,加強對預制菜市場的監督與管理
江蘇省消保委建議:
(一)把好食品安全關,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預制菜方便快捷,但食品安全依然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本次調查中近三成(29.03%)消費者表示最關注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但是調查中菜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食材不新鮮、偷工減料、口味不佳、圖文不符等問題都遭到了不少消費者的吐槽。
首先,作為舌尖上的新產品、新服務,預制菜應當要把好“標準關”,企業可以制定一套專門的食品安全標準,尤其要針對預制菜“兩次烹飪”的特點,明確食材全流程可回溯等要點。其次,在調查中12.46%的消費者認為營養搭配不夠合理。為了預制菜的長遠發展,相關企業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提升菜品的營養價值,給予預制菜更多發展空間。再次,預制菜經營者以及生產者應當采用綠色安全環保的包裝材料,確保包裝材料符合相關法律及標準的安全要求。最后,商家也要把好“檢測關”,可以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或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明廚亮灶”。
(二) 產品詳情規范標識,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預制菜企業應誠信經營,對于預制菜品明碼標價,并在醒目位置清晰、明確標識套餐內菜品內容、所用食材、菜品分量、生產日期、保質日期、儲存方式、后續加工方式以及用餐人數等重要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除此之外,商家也可以進一步向消費者說明冷凍運輸可能帶來的產品重量差異和口味差異,避免消費者缺乏認知導致消費體驗落差。
(三) 保障商品運輸條件,提高配送效率
提貨及配送交付是預制菜行業的難題,為了避免出現提貨失敗、延遲送達以及運輸過程中出現包裝破損等問題。一方面企業應當按照菜品的儲存要求,全程冷鏈運輸,注意商品包裝,避免因為運輸過程中達不到相關溫度或者包裝破損造成脹氣、漏袋等情況,影響食品營養價值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商家也可以提示消費者最佳運輸距離,品嘗時限,避免因為長途運輸造成產品風味喪失。另外,企業也可以探索預制菜的配送模式,預制菜的“最后一公里”要兼具消費者獲取的便捷性與有效性,預制菜企業應尋找更合適的渠道觸達方式,如生鮮超市、便利店、社區團購等,為消費者提供諸如外賣、今日達、一小時達等服務,讓消費者獲取預制菜更加方便。
(四) 細分菜品品種類別,提升預制菜口感風味
預制菜作為懶人菜,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便利,但是現有套餐種類稀少,形式單一反而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降低了消費者的體驗。
對此,企業可以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及需求,進行商品選品調整,提升種類的豐富度,例如可以推出招牌菜單品、不同菜品靈活搭配等方式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豐富消費體驗。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提升菜品口味。如根據季節、節日推出相關產品,如螃蟹、八寶粥等;根據地域特色,推出本土化食材、口味;根據口味細分,例如同一菜品,可以做香辣、麻辣、偏甜等細分。
(五)多方共治,加強對預制菜市場的監督與管理
由于預制菜的火爆,大量企業進入該領域,但是目前預制菜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存在市場集中度低,規模化企業較少的問題。一些預制菜在生產環節存在安全隱患,企業質量把關不嚴;有些預制菜企業出現產品質量以及提貨運輸問題,售后沒有保障。這些問題都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預制菜市場未來的發展。預制菜問題需要監管部門、平臺、商家等多層次多方面加強管理,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公開通報,及時發布在監管過程中發現的違規銷售情況;建立風險評估等級,加強設備監管等辦法加強對預制菜市場的監管。平臺也應通過建立評價機制,跟蹤用戶投訴,重視市場反饋等方面加強對平臺商家的管理,保障平臺消費者合法權益。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原標題:近八成消費者遇到質量問題!江蘇省消保委發布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