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13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以來,分拆上市的熱度便居高不下。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A股上市公司實際完成分拆上市的案例卻極為罕見,目前僅有12家企業分拆上市成功。此前,江蘇省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分拆計劃,但至今尚未有成功“出圈”的案例。
江蘇兩企業分拆上市遇阻
日前,東山精密發布公告稱,因5G基站建設進度低于預期,市場競爭加劇,且艾福電子的客戶和產品較為集中,導致其經營業纜不達預期。經充分審慎的研究,公司認為現階段繼續推進艾福電子分拆上市的條件不成熟,決定終止本次分拆上市事項。這就意味著,東山精密籌備兩年之久的分拆上市計劃流產。
2017年9月,東山精密以1.715億元的價格收購艾福電子70%股權,以發展5G通訊事業。分拆上市細則落地后不久,2020年3月,東山精密便透露出讓艾福電子上市的想法。按照東山精密的設想,分拆上市后,艾福電子將實現與資本市場的直接對接,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與資本利用率,進一步激活資金鏈條,保障企業資金安全與融資靈活性。
不過,隨著公告的發出,東山精密的分拆上市之路也就此中斷。無獨有偶,另一家江蘇企業也在早些時候終止了分拆上市計劃。
中天科技于2020年9月開始籌劃將子公司中天海纜分拆上市,2021年5月27日獲上交所受理。但隨后,中天科技陷入“專網通信”騙局風波,導致公司股價跳水,業績大幅下滑,而這也直接影響了中天海纜的上市計劃。
2021年8月30日,中天科技發布公告稱,考慮到自身經營情況及未來業務戰略定位,終止本次分拆中天海纜至科創板上市并撤回申請文件。
除此之外,還有江蘇國泰和徐工機械等多家江蘇企業有分拆上市計劃,但目前尚未有公司完成分拆。
分拆上市成融資新主流
盡管成功案例不多,但是分拆上市仍受企業追捧。之所以眾企業對此趨之若鶩,必然是因為分拆上市對企業的利大于弊。一方面,分拆增強企業影響力,提升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股價,從而獲取股價收益;另一方面,分拆上市便于企業實施核心化戰略,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
其實,在歐美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實施分拆上市己經是較為普遍的做法,但對于A股市場來說,分拆上市尚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截至2月22日,已有超百家企業發布“A拆A”的公告,僅2021 年就有 51 家上市公司發布分拆上市預案或意向公告。從業務來看,各個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基本都是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盤和林認為,上市公司分拆上市,一方面讓主業更明確,子公司可專注一項業務實現聚焦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募集資金,做大估值。
科創板成登陸熱門
從上市意向來看,科創板是企業的熱門考慮對象。目前拆分上市成功的12只股,7只來自科創板,4只來自創業板、1只為主板股票。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允許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產分離出來單獨上市,有利于豐富科創板的群體層次,而上市公司分拆優秀資產至創業板上市,能夠獲得較高估值,拓寬融資渠道,在發展主業的同時也培育壯大其他優勢產業。
另外,從企業角度來看,大集團往往含有業務獨立、占比較小的新興板塊,這些板塊比較符合科創板定位,適合分拆至科創板;從行業角度來看,處于新產業及戰略發展產業如醫藥生物、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實施分拆的比例相對較高,這些領域也較為適合登陸科創板。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科創板對于擬上市企業的屬性要求較高,而創業板對行業屬性的要求相對寬泛,因此,還有不少企業選擇登陸創業板。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企業選擇分拆上市,無非就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說到底,分拆上市只是一種手段,鞏固核心競爭力,實現價值重塑,提高企業資產的的質與量才是最終目的。當前,受政策和大環境的影響,不少企業紛紛入場分拆上市的資本游戲,但分拆上市并非沒有弊端,起碼從短期來看,分拆上市的企業往往是母公司的優質產業,這樣勢必會影響母公司的即期估值,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者的興趣。此外,今年1月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分拆規則(試行)》,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分拆條件。這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盲目追求市值提升而導致的分拆融資,從而實現分流——那些不適合分拆的企業會被篩選出去,而真正的高質量企業則可以憑此利好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實現股權的二次溢價,增強企業融資能力與發展穩定性。
因此,盡管長期而言分拆上市是大勢所趨,但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A股市場的分拆操作仍然困難重重。
標簽: 東山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