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鐘靈毓秀,物華天寶;淮安,紅色血脈,賡續綿延。南京和淮安既有地理上的親緣,又有文化上的共生,二者素有分不開道不明的天然聯系。
近年來,隨著南京都市圈等戰略的提出實施,寧淮兩地的合作也日趨緊密,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便是兩地合作的實踐成果之一。2月26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夏心旻率南京黨政代表團赴淮安考察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建設情況,圍繞寧淮合作的進一步拓展,打開新空間。
園區共建,支撐省域南北協調發展
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是由江蘇省委省政府牽頭,南京、淮安市委市政府聯手創建,位于淮安市盱眙縣南部黃花塘鎮境內,規劃面積8.21平方公里。產業園依托區位條件、產業資源等優勢,打造“研發+生產、總部+基地”的發展模式,目前已建有包括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在內的多項核心項目。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南京都市圈正式成為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涉及9地市,淮安在列。與此同時,去年2月,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獲批省級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淮安與南京的關系可謂“親上加親”。
其實,寧淮合作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20多年前。1995年,江蘇省便提出“五方掛鉤”幫扶機制;2001年,寧淮全面推進南北掛鉤合作;2015年,淮安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合作范圍;2017年,雙方共同編制的《寧淮掛鉤深度合作規劃》獲省發改委批復;2019年7月,“寧淮特別合作區”揭牌;2019年11月,江蘇正式印發《關于推動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在內的多家南北共建園區成為改革先行者;2021年2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正式批復,明確支持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開展省級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加快建成全省南北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創新示范區,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級產業合作發展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從1986年國家計劃委員會研究報告提出南京組織跨省經濟圈試點,到去年2月正式獲批,南京都市圈在探索城市共建共享中亦是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說,寧淮合作之路與南京都市圈的發展規劃路徑大致吻合。這也再次表明寧淮合作之于省域城市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寧淮牽手,指向產城融合
南京作為省會城市,具有資金、人才、科教等優勢,但目前正進入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產業外溢、產業合作等方面需求迫切;而淮安作為蘇北重要城市,在“跨越趕超”的新要求下,亟需資金、項目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兩地聯手下的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便是二者合作的范例。
規劃顯示,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的發展目標是“加快建成全省南北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創新示范區,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級產業合作發展平臺”。2021年12月,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管理委員會正式揭牌,南京淮安兩地的產城合作也邁上了新臺階。
韓立明在此次考察中強調,在寧淮合作的具體實踐中,園區共建一直是“先手棋”“重頭戲”,要在產業集聚上做示范,打造智能制造特色園區;要在產城融合上做示范,打造宜居宜業精致園區;要在改革創新上做示范,打造運營管理高效園區;要在守牢底線上做示范,打造綠色安全先進園區。
目前,園區已經吸引了制氫裝備產業基地、南鋼新產業寧淮基地、微生物技術研發創新基地、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MRO工業品柔性生產線等眾多龍頭項目,在智能裝備與機器人制造、半導體制造、人工智能終端制造方面的合作,已初具規模。
打造共建共享新高地
除了產業上的聯動,南京和淮安在交通、資源、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共建共享,依舊大有文章可做。
區域融合,交通先行。當前,寧淮城際鐵路正在建設當中,先行開工段工程樁基、承臺已全部完成,墩身完成97.53%,連續梁完成95.01%,主體工程接近尾聲。寧淮鐵路作為長三角城際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入《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規劃(2019-2025 年)》。建成后,不僅有利于加強南京都市圈內部聯系,還有利于構建魯蘇皖贛高速通道,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結構,突出南京中心城市地位,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公共服務方面,兩地也要相向而行。例如,政務方面,要進一步促進雙方的政務互通共享,建立標準統一、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公共服務平臺;教育方面,要加快實現教育資源互通共享,通過合作辦學,設立分校等方式,促進優質資源的“同城化”;醫療方面,可以通過轉診治療、科室共建、異地坐診等方式,提升異地就醫靈活性。此外,在養老服務、就業創業、人才吸引、生態環境、旅游消費等方面,南京和淮安亦有合作的空間。
當前,南京都市圈的整體發展質量位居全國第一梯隊。未來,寧淮兩地要抓住“首個國家級都市圈”建設的先機,利用南京輻射能力和淮安的承接能力來實現兩地高質量發展的愿景目標。
標簽: 南京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