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學大家面對面”聚焦《小姐妹》
作家黃詠梅南京發出“閱讀邀請”
2022年3月12日下午,“在世界文學之都與文學大家面對面”第六回,如期在南京西善初見?知旅共同體進行。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浙江作家黃詠梅欣然而至,她帶著最新小說精選集《小姐妹》,與評論家、江蘇理工學院李徽昭教授落座,作了主題為《去掉引號里的“我”》的學術性分享。
活動由南京西善橋街道、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聯袂主辦。四川省委宣傳部文產中心文化藝術發展中信基金會秘書長魏超、西善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如鐵、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曉亮等出席。
擅長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都市中各種人物日常的黃詠梅,留著齊耳短發,舉止優雅,笑起來臉上的酒窩清晰可見,言語間流露出柔和的知性魅力。
分享會現場。
李徽昭在開場白中說:“生活,大體是一半煙火,一半清歡。黃詠梅是一位生活描摹高人,她善于在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悲歡離合中捕捉人性微光,與時代同頻共振。”
黃詠梅祖籍廣西梧州,后定居杭州。她談及創作的心路歷程是從對南京的回眸開始的,這自然而然地淡化了自己與現場讀者的陌生感。她的長篇小說《一本正經》發表于江蘇文學期刊《鐘山》(2004年長篇小說增刊A卷),短篇小說《父親的后視鏡》2014年發表在《鐘山》元月刊。
伴隨著《父親的后視鏡》躋身魯迅文學獎,文學便成為黃詠梅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無邊無際的天地,《把夢想喂肥》《隱身登錄》《給貓留門》《少爺威威》等層出不窮,滿滿都是人間煙火氣。她先后榮獲汪曾祺文學獎、百花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鐘山》文學獎、林斤瀾優秀短篇小說家獎、北京文學獎等,勢不可當。
作家黃詠梅。
一時間,黃詠梅的作品仿佛成了人物與時代大事年表,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看見人物,讀懂時代。
李徽昭作為學術主持,閱讀和研究了黃詠梅包括《小姐妹》在內的大量作品。他評析說,《小姐妹》中收錄的《睡蓮失眠》《跑風》《小姨》《證據》《表弟》等7部小說,書寫了與共和國同齡的司機父親通過后視鏡打開的另一番人生;在茶館編織謊言、為自己的生活著色的女性;堅持正義與尊嚴、把自己活成一面旗幟的小姨,等等。她把筆觸延伸至社會熟齡人群,試圖安放人性深處共通的情感與命運。
評論家李徽昭。
循著李徽昭的解析,與會讀者和《小姐妹》中鮮活的人物近在咫尺,他們在時間的縫隙中端詳作者塑造的人物面孔,有的面目全非,有的依然清澈。
而作為小說作者,黃詠梅以文學的魅力詮釋自己的人生理解:我們這些僥幸被厄運放過的人,應該重新認知,人到底該怎樣活出應有的價值!
黃詠梅坦言,《小姐妹》的小說通過熟人、閨蜜、親眷的視角來展開故事,是自己的設計。她希望在閱讀上給讀者營造一種“居家感”,也可以視之為“日常感”。如果讀者在看完《小姐妹》后,內心深處能產生“我家就有這樣一個小姨”“我家的弟弟就像那個表弟”之類的心動,她就會有欣慰感。
嘉賓王章文。
黃詠梅對南京并不陌生,來來往往的經歷很多,但西善橋街道是頭回來。“李老師剛剛講到‘且行且珍惜’,我感觸太深了。西善橋街道打造理想教育小鎮,所取得的成果讓我蠻吃驚的。一個街道就能夠做成這種規模的活動,顯然與城市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深厚不無關系。”
黃詠梅欽佩魯迅這樣的文壇巨匠,也坦陳余華、蘇童對自己的寫作有一定影響。“對于我這樣的70后,在寫小說的啟蒙階段,讀過很多名家作品,對自己的寫作很有幫助。我逐步發現寫作不是完全像課堂講的那樣,還有另外的寫法。我某一個階段可能會很狂熱喜歡某一個作家,甚至去從他的作品里面尋找一些自己可以借鑒的東西。我當下特別喜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麗絲·門羅的作品,她的作品讓我的寫作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她說。
嘉賓魏超。
李徽昭和黃詠梅談及“記憶最深或者影響最大的文學形象”,黃詠梅直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孔乙己。她認為,孔乙己這個文學形象,即使在今天,仍然對我們有啟示意義。
隨著現場的氣氛越發寬松,李徽昭直言不諱地向黃詠梅提問:你的小說當中會呈現出一種孤獨、憂郁、幻想,您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種情形嗎?
黃詠梅說:“我有時候也說不清楚為什么筆下總有這樣的人物。其實我跟很多作家朋友也交流過,但是我想如果沒有這種情緒,我覺得可能我就不一定會堅持寫作那么多年,就是說這種孤獨和憂郁,一方面成就了一個作家,讓我能夠沉下心來想想內心的東西,追問一些人所應該終極追問的東西,否則,我或許就不會有這么固執。我情緒不好時就閱讀、寫作,寫作的過程不一定能治愈我自己的孤獨和憂郁,但一定是會讓我明白這種東西來自于哪里?不會讓我焦慮,我會很坦然地去接受這樣的一個狀態。”
閆嘉鑫同學。
整場交流中,黃詠梅對主題“去掉引號里的‘我’”作了闡述。小說家的生活跟小說里面呈現出來的是兩個“我”,一定要有一個區分。“比如《父親的后視鏡》,首先這個小說視角是我,是一個女孩子、一個女人的角度看父親。我在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會經常在我的情感深處去打量我父親,我覺得自己對這個作品的駕馭還是比較成功的,起碼沒有露出女性的破綻。畢竟很多女性寫男性,包括男性寫女性,總會有些硬傷的東西在里面,有些稱呼和動作,很明顯女性不會那樣去做的。”她笑著說。
讀者排隊請黃詠梅在《小姐妹》上簽名。
黃詠梅還就閱讀習慣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她說,閱讀習慣真的是需要培養,尤其對小孩更為重要。在雙減的背景下,學習時間多出來了,能不能成功引導到對書的熱愛,這個是要跟電子媒體、跟娛樂有一個巨大的斗爭的。為什么?你回去問問自己的孩子,他讀“四大名著”,可能是從電子屏幕上“瀏覽”,而非紙質書,也有可能是電視劇。久而久之,他們可能都不知道書長成什么樣了。要把這些孩子的閱讀習慣擰回來,翻頁式的閱讀,是回歸到對孩子思維、性格的培養。
嘉賓們與部分讀者留影。
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王章文,用四川話朗讀《小姐妹》中的節選,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西善花苑分校四年級3班閆嘉鑫同學也登臺分享了《小姐妹》的精彩章節,這些場景也構成了分享會的動情畫面。
撰文/梁平 鄭磊 攝影/范素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