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坊在寒假為師生們播放“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坊課程思政文化月活動”的講座錄像。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坊通過開展課程思政、通識教育、專業素養的系列講座,創新講座思政的教學模式,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方法,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針對性。本次活動旨在堅定同學們的理想信念,希望同學們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一)
18級本科生 B180903021 盧丹妮 學習心得
通過這次講座,我們了解到當今南博在藝術策展方面的流程機制,其并不是由一個部門專門進行負責設計策劃而是所有部門共同參與進行,最后擇優選取,因此這種機制不僅能夠很好地集思廣益,還能設計出適合不同年齡段觀眾審美需求的策展方案。結合萬老師的自身的工作經驗,我們也感受到了策劃一個展覽,需要做無數的方案,經過反復的修改和實地考察,最后才能呈現出我們參觀時所看到的景象,但有時候作為參觀者的我們往往會忽略了這些細節,更關心的可能只是展出的文物或者藝術作品。感謝萬老師為我們帶來了展覽背后更多的細節故事,這對我們畢業展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萬新華
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
萬新華老師首先從整體上對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館的基本情況和這些年秉持的主要精神進行了介紹,并強調科研與服務是南京博物院工作的雙翼,要提倡科學研究,輔助公眾教育。隨后議題切入對博物館如何策辦展覽的概念辨析,萬老師指出:“科學性和真實性”是博物館展覽的前提,“知識性和教育性”是博物館展覽的目的,“觀賞性和趣味性”是博物館展覽的手段。博物館展覽在展示方式上一般采用美學價值展示法,即強調突出文物藝術品本身的展示審美為訴求的文物藝術展覽。同時另一部分則是將文物標本當作故事的“訴說者”或“物證”,開展有明確主題思想統領,有嚴密的內容邏輯結構及其結構層次安排的敘事性主題型展覽。
“每一位展覽人,他們是編劇、是設計師、是裝置藝術家,歌著、舞著、癲狂著、創造著……踏實、激情與風度并舉。”萬老師在之后的內容里落到實踐層面,介紹了如何完成對博物館展覽的策劃。展覽策劃設計從學術研究成果和展品形象資料收集整理進行第一項轉換變為展覽學術大綱,而后在轉換為展覽內容文本,最后才能形式創意構思和設計。另外,萬老師結合南京博物院體系運轉介紹了策展人具體工作,定期策展會的內容、選題的產生、團隊的組建等大的環節,更詳細介紹了一個展覽從選題提出到前期準備、展覽大綱、展品確定、展覽文本、延伸設計等一系列環節。
萬老師結合近年來南博展覽實踐,給同學們講述了展覽臺前幕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如《走進養心殿——大清的家國天下》的文稿設計和圖紙設計、《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的圖紙設計及《不可一日無此君——明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特展》的氛圍布置,并展示了南京博物院近期展覽宣傳海報。
在講座的最后,萬老師把對博物館展覽工作的體悟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浪漫之心常在,熱烈之情常在,展覽越做越好!
(二)
21級本科生 B210903024 孫世杰 學習心得
作為一名大一新生,范勝利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范老師是首都博物館字畫修復室業務帶頭人,有著豐富的書畫修復經驗。范老師在講座中重點介紹了書畫修復的定義,主要是針對書畫病害缺損而采取的保護性修復。書畫作為中華悠悠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保真是最重要的一點。范老師提到,書畫修復的目的是恢復和維護書畫原有的面貌,范老師的講解清晰透徹,使我對書畫修復有了很多的理解。講座中,范老師還用首都博物館的書畫文物實例舉例,讓我直觀地看到書畫在平時的保存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也實實在在地辨明“修舊如舊原則”和“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的具體含義。未來,我也將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我深知這項工作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也深知從事這份工作需要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書畫修復的工作中,我們要最低限度干預,最大信息保留,這都需要我們有嚴謹細致的態度去對待洗、揭、補、全中的每一步,每一個流程,防止出現不可彌補的差錯。書畫修復凝結的是修復師精益求精的品質,未來我也將更加踏實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復技巧。
范勝利
首都博物館字畫修復室業務帶頭人
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社科院大學研究生導師
范老師首先介紹了書畫修復的定義和修復書畫的目的。隨后以首都博物館中書畫進行舉例,介紹了書畫作品保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中空、起翹、折痕、裂痕、污臟、殘缺、酥脆等問題),并展示了相關修復實例圖片,介紹了如何通過合適的修復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接著范老師分別介紹了《文物法》法規中對文物修復的規定,辨析了法規中諸如“修舊如舊”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等具體概念,介紹了最低限度干預、最大信息保留、可再處理性、材料一致性和安全性的等擴展原則,強調任何修復工作都必須遵循修復原則。
之后的講座過程中,范老師以洗、揭、補、全四個環節為線索,結合首都博物館修復實例,逐一詳細地介紹了博物館書畫修復的完整過程注意事項和技術要點。并提醒在修復工作中,“須仗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漸耐煩,致力于毫芒微渺間,有臨淵履冰之危”,各步驟工作必須做到環環相扣,每個細節都不得有絲毫的差錯,否則極容易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
最后,范老師對傳統書畫裝裱工作進行了總結,認為傳統書畫技術核心在于對畫心的處理,“一得奏功,便勝淝水之捷”。
(三)
研究生一年級 Z2107207 韓珂卿 學習心得
邵曉峰?師將宋代?獻的資料研究整理,通過同年代的畫家,厘清傳世東坡畫像中與蘇軾有所交集的??畫家,找到了最?可能性符合蘇軾相貌特征的畫像。邵?師通過考證資料,考察了為東坡畫像的畫家及其時代的先后。綜合?較?前已發現的宋畫中,以北宋畫家喬仲常繪制的《后?壁賦圖》中東坡樣貌最接近于真實的東坡的形象?質。且喬仲常師從李公麟,李公麟的擅??描?物畫,可想?知,喬仲常的?物畫是更接近?物本身的。邵?師運?考據學的?法,將遺留的關于蘇軾的詩的總結出來,并將其與圖史結合,圖史互證得到的研究結果。通過這次講座,使我對考據學這?課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再一次感受到邵老師治學嚴謹的態度,再次感謝邵老師的精彩講座!
邵曉峰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負責人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
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
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
邵曉峰教授從全國各地現存的眾多蘇東坡畫像、雕塑展開,追溯各類東坡樣貌的來源,厘清其形象的流傳演變過程。結合宋代文獻,分析宋代以來的傳世東坡圖像,概括出東坡相貌的4個基本特征:胡須不多、眉清目朗、臉長而奇、身材修長。闡釋各種圖像傳遞出的東坡氣質,經綜合比較后,認為在目前發現的宋畫中,以北宋畫家喬仲常繪制的《后赤壁賦圖》中的東坡樣貌最近于東坡真實的形象與氣質。以之為據,可鑒識后世數量眾多的東坡畫像、雕塑,解決其中形貌不一、莫衷一是的學界長期難題。
(四)
21級本科生 B210903001 曹允馨 學習心得
楊孝軍老師從徐州漢畫像石的研究、集中分布的原因和產生的社會背景講起,接著從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和外來文化的特征、漢畫的設計與應用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楊老師提及的漢畫像石夸張的藝術處理方法,即在東漢中晚期的畫像石中多出現夸張的人物動物造型,起源于地方民風剽悍且富于幻想,后期甚至出現了三維立體畫面,極富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也使得徐州地區的漢畫像石有別于其他地區。其中著名的《七力士圖》,七位人物刻畫均四肢健壯、怒目切齒,一看便知是大力士的模樣,充分達到了夸張的美術效果。正如徐州籍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所說“藝術應把現實中最重要的拿過來,強調表現,夸張是在感情上給人最大的滿足,藝術表現愛與憎,要充分表現感情就要夸張。實際上只有夸張才是藝術上最真實的,只有真實的夸張才有感人的魅力。”漢畫像石藝術正是立足于大眾文化立場,在與民眾的交流中發展出獨特的審美趣味,強調了視覺與感情的關注,充分發揮了漢代的浪漫主義繪畫藝術,得以主宰漢代美學思想。楊老師的講述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使我們重溫了朝氣蓬勃、浪漫奔放的大漢時代,充分領略到了漢畫像石藝術的獨特魅力。漢畫像石中豐富生動的美術概念對于今天的藝術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楊孝軍
現為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館長 書記 研究館員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設計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
蘇州工藝美院校友導師
中國漢畫學會常務理事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國力強盛、版圖廣袤的封建王朝,漢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件,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它產生于西漢中期,西漢晚期隨著厚葬風潮盛行而得到迅速發展,并在東漢中期以后達到繁盛,在當時社會上流行了近三個世紀之久,且分布范圍廣泛,成為漢代藝術的精華。它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石為材,圖畫天地,將現世生活、儒家教義、歷史故事、神話幻想并陳共處,表達了漢代人對現實生活的眷戀,對未來世界的希冀,反映了漢代人天人合一的觀念,同時生動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魯迅先生贊其藝術“深沉雄大”;剪伯贊先生稱其題材廣博,是一部“繡像的漢代史”;當代學者馮其庸先生譽其為“敦煌外的一個敦煌”。
講座分別從徐州漢畫像石的研究、集中分布的原因和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及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和外來文化的特征、漢畫的設計與應用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五)
21級本科生 B210903001 曹允馨 學習心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作為一種品德高尚的象征而存在,但我們往往會忽略玉文化有著如此深厚的內涵的原因,聽完徐琳老師的講座,我才終于明晰“君子”與“玉”之間深邃與美麗的聯系。講座伊始,徐老師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玉料來源的多元一體化進程與世界三大古玉圈,繼而轉入講述古代玉文化理論與儒家玉德觀的形成,徐琳老師提到中國的玉從出現就是不同凡響的存在,被視為陽春白雪,而對玉地位做出最大貢獻的是孔子,因為孔子首先賦予了玉仁義禮智信的德行,同時玉自身也擁有著獨特的物理特性,與儒家定義的君子進行了結合,最終使得君子佩玉即是君子有德觀念逐漸形成。同時,徐老師指出玉從誕生開始就是一種精神產品,如古代祭祀時象征天的玉璧和象征地的玉琮,《周禮》中也有著相關體現。徐老師在講座最后提到,玉文化是貫穿中華文明的歷史的,是與中華文明相伴始終的存在,費孝通先生曾高瞻遠矚的提出要建立“玉器”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我想這正應是我國玉文化的發展方向,玉的“君子之德”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根基。感謝徐琳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述,讓我們對古代玉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思考。
徐琳
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文博專業本科畢業
南京大學歷史系美術考古專業方向博士畢業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
從事金玉器的保管與研究工作 專注于中國古代玉器的研究
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會長
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
首先徐琳老師介紹了中國古代玉料來源的多元一體化進程,并厘清闡述了世界三大古玉文圈(東亞玉文化圈、中美洲玉文化圈、南太平洋玉文化圈)的淵源概念。接下來從形而上的角度入手,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玉文化理論的形成和玉德觀文化的正式建立。中華玉文化之所以綿延幾千年經久不衰,與儒家玉德觀的形成及貴玉死扛極為有關。出現了“君子比德于玉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等經典誦讀,玉有油脂光澤,看起來十分溫潤,所以說“溫潤而澤,仁也”,而玉本身為半透明硬度不軟不硬,處于摩氏硬度中最佳的黃金分割狀態,故堅剛而不屈。儒家發現玉,鎖定玉,并以其表達“君子之德”。最后,徐琳老師依據各地考古項目出土的玉器實例,和故宮博物院院藏的珍貴玉器,在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具體玉器介紹了古代玉器的造型與紋飾,如錢裕墓出土的春水玉絳環勾、乾隆瀆山大玉海。
(六)
21級本科生 B210903030 徐怡 學習心得
這次講座,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讓我們大一新生真正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在新時代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創新的大致方向。從理念方向看,詹老師在講座中首先提出了新時代歷史遺存所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從自然和人為兩個角度展開闡述,這不禁引發了我們對當今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困境的思考;接著從中國文化遺產整體入手使我們認識到文物保護人才的緊缺給文物保護帶來的隱患,這更加勉勵我們樹立成為新時代優秀文物工作者的目標;同時,詹老師也從多個角度辨析了“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間的關系,讓我們對文物修復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從實踐角度來看,詹老師亦為我們介紹了各地文物修復相關的團隊與項目,詳細的向我們敘述了科技在文物修復方面的運用,使我們新生時刻謹記作為文物相關工作者理應擁有的基本素質與目標。“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文物修復師既要具備工匠精神,又要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素養和專業學科技能。”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歷史的延續,文物工作者應用匠心譜寫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新篇章。詹老師的這番話我們會始終銘記于心,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一一貫徹。
詹長法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 研究員
博士研究生導師
南方海洋實驗室海洋考古團隊首席
詹長法老師介紹了世界遺產地面臨的各種多重自然與人為的侵蝕和破壞。鄉村與城市的形態特征發生巨大變化,諸如城市規模持續增長,中心區綠化減少,熱島效應加劇,旅游壓力等人為因素,并結合調看了中國各級收藏單位的館藏金屬文物腐蝕程度統計進行分析。同時舉出了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遺產毀壞狀況一類自然環境因素,提出了環境與病害的思考——時間增加損害程度,如何減少病害因素。
詹老師系統性地介紹了中國文化遺產資源基本情況,近年來中國文物事業機構、經費增長情況。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物修復人員概況,修復人員在職培訓何單位人員需求現狀分析。并對我國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培訓情況基本梳理。同時也總結指出文物保護任務與文物保護隊伍嚴重不平衡帶來的文物安全隱患。
而后詹老師在理論層面上對“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進行了辨析。分別講解了作為國外的布朗尼學說、加拿大文物保護研究所(CCI)制定的十個劣化“誘因”文物法與國際準則、1964年《威尼斯憲章》提出的風格式修復、文獻性修復科學修復等等。又對比了中國歷代古籍文獻的記載沿習,探討了現代修復理念的形成,并就修復美學界限做了討論。
技術層面,詹老師介紹了各地開始建立修復中心和藝術診斷實驗室,建立中央修復機構的項目,國際通行的保護修復機構和團隊等國際情況,展開鋪述了科學與技術是如何介入古老藝術品的保護修復領域,保護理論與修復技術又是如何日趨成熟和發展。而落回“原物”本身,作為新時代修復人員,還是要時刻謹記文物藝術品是物質與形象美學評價歷史評價作為統一體,修復的目的是完整性、真實性、藝術性。
(七)
21級本科生 B210903001 曹允馨 學習心得
講座中張金萍老師首先通過文物修復中的“度量衡”這一概念,指出文物修復中所要把握的“適度”“平衡”原則。張老師在講座中提到,文物修復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延長文物的壽命,讓文物價值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保護好文物的原真性。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文物修復的現狀,根據ICOM的定義,文物保護的第一步應是“預防性保護”,修復這一直接干預的方法往往是文物保護體系中的最后一步,而這種干預如何干預、干預到什么程度,恰恰需要這樣一個“度量衡”。西方傳統的油畫修復與中國古董行業影響下的中國傳統修復,都將文物“最原始的狀態”視為修復的最高境界,但是這種“完美”的修復,卻又和現代修復觀念存在矛盾,我想這中間亦是需要這樣一個“平衡”的觀念。張老師結合了在南京博物院工作紙質文物保護工作實踐和國內其他經典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并對“度量衡”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使同學們了解到了“四則”、“六性”等修復原則。
手與心,技術與藝術,傳統與創新......文物修復正是游走于這些尺度之間,期望在某一個點達到完美的平衡,我想,張老師提出的文物修復“度量衡”概念正為追求這樣的平衡提供了合理的指導,作為未來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更應將“度量衡”銘記在心,因為文物不僅是“物”,更是綿延五千年的先人遺澤。
張金萍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常務副主任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常務理事
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紙質文物保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張金萍老師首先提出文物修復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保護文物,也可能傷到文物,既有利也有弊。必須掌握好修復文物的“度”,控制好修復的“量”,平衡好各種關系。文物修復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延長文物的壽命,讓文物價值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保護好文物的原真性。并結合在南京博物院工作紙質文物保護工作實踐和國內其他經典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對如何掌握好文物修復的“度量衡“進行了具體闡釋,介紹了現代科學技術語境下紙質文物修復理念、科學認知、修復技術材料的發展變化,提出了只有以文物修復“四則”為尺度、以“六性”為要求。并具體介紹了虹吸清洗工藝,還舊處理,紙漿修復等可選擇的具體修復方法。
從荒蕪的田野到博物館,從久遠的過去到如今,文物承載著悠遠年歲中的痕跡。眾多的工匠、學者,將往昔的點點滴滴鋪展在我們的眼前,經年累月,泥土中埋藏著的歷史,逐漸成為了紙上的字句。隨著課程思政文化月系列講座的展開和深化,同學們在加深了對本專業理論和技藝的理解的同時,開拓了視野,感受到隱藏在專業知識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來源: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