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記者獲悉,近日,江蘇省出臺《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實施“七大工程”重點任務,包括老舊住宅宜居改造工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城市生態空間修復工程等,推動江蘇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到2025年,城市更新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意見》明確了江蘇城市更新行動的目標:到2025年,城市更新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打造一批體現江蘇特色、代表江蘇水平、國內起到示范效應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城市更新政策機制、標準體系、方式方法初步建立,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更低碳、更有活力。到2035年,具有江蘇特色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目標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的江蘇典范。
△南京小西湖城市更新后,成為網紅街區
重點實施“七大工程”
具體更新什么?《意見》明確了實施“七大工程”的重點任務。
實施既有建筑安全隱患消除工程。加強城鎮人員密集場所、學校等公共建筑、老舊建筑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加強城市危房和老舊房屋安全排查,重點對建筑年代較長、建設標準偏低、失修失養嚴重及其他因素產生安全隱患的房屋進行集中拉網式排查,扎實做好解危工作。
實施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持續開展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和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統籌防洪排澇工作,系統推進全域海綿城市建設和易淹易澇片區整治。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建立城市水、電、氣、橋梁、綜合管廊、地下交通設施等風險監測、分析預警、聯動處置的系統和機制,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實施老舊住區宜居改善工程。統籌推動老舊小區、棚戶區、城中村、危舊房等改造,合理確定改造內容。支持老舊小區 “15分鐘生活圈”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整理騰退出的土地,優先用于教育、醫療衛生、托育、養老等設施,打造完整社區。圍繞“一老一小”需求,加強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建設全齡社區。
實施低效產業用地活力提升工程。堅持“先立后破”,引導不符合導向或效益低下產業退二優二、退二進三,積極推進存量用地盤活利用。加強閑置低效廠房、倉庫等更新改造,植入文化創意、科技研發、“互聯網+”等新業態,實現高效復合利用。鼓勵低效商務樓宇、商業商貿綜合體、交通綜合樞紐周邊等改造,通過嵌入式產業空間、創新空間,塑造綜合功能、激發城市活力。
△秦淮區樹德里改造后,從臟亂差變身石庫門小洋樓
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堅持應保盡保、以用促保,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等,采用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方式,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的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打造“主客共享”的品質場所、文化空間。
實施城市生態空間修復工程。有序推進受損山體、水體岸線、城市廢棄地及污染土地等生態修復,通過生態治理、景觀改造、設施建設等措施,恢復城市自然生態。合理優化綠化空間體系,通過拆違建綠、破硬復綠、見縫插綠等,織補拓展口袋公園、便民綠地,構建完整連貫的綠地系統。
實施城市數字化智慧化提升工程。結合城市更新適度超前布局基于數字化、智慧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和物聯網應用,改造交通、水電氣熱等終端系統,建設智能停車設施、智能電桿等,推動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為5G的綜合運用提供支撐,等等。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建立負面清單事項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明確一些具體舉措保障城市更新順利進行。具體來說,要開展城市更新體檢評估,系統評估區域發展現狀,診斷“城市病”問題,并根據體檢評估發現的問題和短板,統籌考慮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制定至“十四五”末的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同時,編制更新項目實施方案,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工作。針對城市更新重點任務,省級建立競爭性試點申報制度,組織各地開展試點申報,以點帶面,穩妥推進。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形成示范,逐步推廣。
如何保障行動實施?《意見》提出,建立省級城市更新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各設區市、縣(市、區)政府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職責、牽頭部門,建立城市更新重大事項會商機制與更新項目聯審的綠色通道。要加大政策支持,探索與存量更新改造相適應的建設、土地、規劃、財政、審批等政策,引導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城市更新相關立法工作。
同時,還明確要加強技術支撐、督查激勵。建立負面清單事項,比如,不得違法違規變相舉債,不得先批后建,防止大拆大建,不得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得破壞地形地貌、古樹名木等。
標簽: 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