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下屬機構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賽迪創新百強區(2022)”,玄武區排名第43位。
據了解,賽迪創新百強區評價體系從創新生態、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成果4個維度出發,結合地區生產總值、研發投入強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等16個二級指標,通過對全國(直轄市和港澳臺除外)906個市轄區的創新要素進行系統評估,最終形成榜單。賽迪顧問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評價指標中,玄武區一流高校集聚度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兩項指標優勢明顯,成為板塊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城市創新生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極強的一致性。近年來,玄武區立足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資源稟賦優勢,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深度融入南京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大局,以“最具競爭力的創新高地”為奮斗目標,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持續優化創新生態,以創新引領破解老城“產業空心化”,探索高質量發展的“玄武路徑”。2021年,玄武地區生產總值達超1200億元,同比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稅收占比穩居全市第一。澎湃的創新活力,正轉化為城市進階的強勁動能。
土地資源稀缺、空間載體受限,是老城區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玄武區精打細算每一寸土地,精耕細作每一個載體,向存量資源要增量價值。在“一區五園”的總體框架下,玄武以徐莊高新區為龍頭,以紅山新城為支點,以城市硅巷為經脈,有機結合新城開發和老城更新,全力重塑創新格局。尤其是在多元化、個性化的硅巷運作模式下,玄武一批老廠房、老校區、老樓宇被價值重塑,18個市級備案硅巷載體覆蓋7個街道,數量全市最多。45萬平方米存量載體被喚醒,547家科技企業布局落子,推動“一區五園”創新經濟帶空間提質,格局提優,吸引創新活力加速向主城回流。
立足科教資源豐沛、創新企業集聚的優勢,玄武區不斷深化“校地融合”“院地融合”“政企融合”,以新研機構提質增效為突破口,搭建高能級科研平臺,提升科技創新的聚合力和輻射力,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精準醫療百家匯依托龍頭企業先聲藥業,建立開放式藥物創新平臺;聯合東南大學、南醫大組建的南京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打造產學研醫服資一體化平臺;今年玄武將在省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和省農科院,對標國家實驗室打造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
目前,玄武區已匯聚省級以上科創平臺30個,落戶新研機構15家,新研機構孵化引進企業營收5.67億,完成年度指標113.4﹪。高端平臺帶動產業結構不斷調新調優,玄武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8家,引進培育高端人才450人,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02件、位列全省第一,全區創成省級雙創示范基地。
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近年來,玄武區聚焦軟件與信息服務、新醫藥與生命健康兩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存量提優,“科創森林”枝繁葉茂。以“一區五園”創新經濟帶為載體,全面構建“孵化在硅巷、加速在園區,產業化在核心區”的企業成長模式,為企業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鏈條的“陪伴服務”,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機制。
截至2021年底,玄武已有世界500強企業分支機構45家、2家獨角獸企業,10家培育獨角獸企業、5家瞪羚企業,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779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91家。中科軟科技華東區域總部、中國鐵塔江蘇分公司、麥當勞中國南京研發中心等相繼落戶,先聲藥業、匯通達先后登陸港交所。
玄武始終將人才視為“第一資源”,通過深入實施“鳳棲玄武”人才工程,圍繞創新鏈延展人才鏈,推進“產才融合”“校地融合”“人才優服”“紅領英才”四大行動。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玄武出臺《紫金山?鳳棲玄梧英才計劃》,對海外人才、頂尖人才、初創人才分層制定配套人才政策,系統打造產業人才引育政策體系;創新開展“百校對接”行動,在全市率先實施“互派駐、雙掛職”機制,為掛職干部制訂《“123”履職清單》;重點打造國際化人才交流平臺,定期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玄武行;建成45家專業市場化服務機構在內的“人才服務聯盟”;搭建“云平臺+人才經紀人+服務圈”三維架構,創新發放“玄武金卡”,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2022年是南京打造“典范城市”的起步之年,也是玄武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的關鍵之年。圍繞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創新驅動、產業轉型上作示范”的要求,玄武將進一步整合存量低效載體,爭取上級部門支持,疏通成果轉化堵點,提升企業服務能力,加快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奮力打造“全域創新、全鏈培育”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