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發展軸,擁有全國國土面積的21.4%,集聚了中國總人口的42.9%,貢獻了全國GDP的42%,全社會總固定資產占到全國的42.7%。在長江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雙輪戰略驅動下,城市發展理念由原有的功能型、經濟型向可持續發展轉化。如何更好地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明確城鎮土地的擴張與人類活動范圍時空特征及相互關系、城市空間形態與產業結構關系、城市空間和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總體上,長江經濟帶城鎮空間與產業發展關系表現出顯著的地域差異。首先,從城市土地與人類活動范圍的空間分布來看,總體表現為東部城市人類活動擴張范圍要比中西部大,長江東部城市群一體化趨勢明顯且城市之間的差異不大。從城市土地與人類活動范圍匹配度來看,總體匹配度是增加的。從土地擴張模式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來看,近20年來“回填式”擴張逐步增加。其次,在城市空間形態與產業結構特征關系方面,大多沿江城市空間復雜程度有所增加,東部城市群發展變化大于中西部。從整個長江經濟帶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聯系比較弱,成渝城市群內部的空間關系欠穩定。但是,長三角城市群整體呈現不斷融合發展的態勢。再次,在城市空間形態與產業結構關系方面,空間形態與產業專業化呈現負相關,與產業多樣化呈正相關;城市空間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均有明顯的區域集聚特征。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主要呈現低空間結構和高產業專業化特征,中游城市群表現為雙高的特征,而成渝城市群主要顯現高城市空間結構和低產業結構特征。
在過去20多年發展中,長江經濟帶及其城市群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產業結構特征制約了城市間的協調發展;由于行政等級和集聚效應差異,城市土地擴展和人類活動變化不能完全匹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城市土地無序擴張等問題仍然存在;城市空間形態和產業結構關系表現出極大的空間差異性。
為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土地利用擴張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找到突破口。一是城市或城市群的發展,除了城市內部活力的激發外,還應從增強區域聯動發展方面做更多探索和實踐,實現從單中心發展模式向多中心發展模式轉變。二是進一步強化一體化發展戰略,打破行政區界的約束,增強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城市間優勢互補的效應,帶動城市群地區的協同高質量發展。三是進一步控制城市空間擴張的規模和速度,依據城市或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科學定位產業的專業化和多樣化發展路徑,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引導城市合理有序擴張,優化城市和城市群的生態空間配置,增強發展可持續性。(劉耀林)
(作者為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院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標簽: 城鎮空間與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