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金湖縣金南鎮幸福灣新型農村社區,搬進二層小樓新居才兩個月的李克英開著空調、煮了壺茶。想起去年冬天一家人還住在自建瓦房中,李克英不由感嘆道,“之前沒想到有一天能有這么好的居住條件。”
蘇北農房改善,成為折射全省鄉村振興、城鄉關系重構的一面鏡子。眼下,江蘇應如何發力,在以“四化”同步引領城鄉融合上當好表率?
踐行“人本”理念,讓蘇北農房改善更有溫度
淮安市清江浦區委書記朱海波,在任盱眙縣委副書記、縣長時曾主抓過一年多的農房改善工作,深切體會到農房改善絕非孤立議題,“想建好、用好農房,就要直面‘人、錢、業’這3方面問題。”
省住建廳黨組書記顧小平也提出,蘇北農房改善要放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將住房條件改善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保障、產業發展支持等緊密結合。
“在此過程中,遵循‘四化’同步的發展規律,成為加快改善蘇北農民住房的必要條件。”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周金剛告訴記者,根據《蘇北農房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方案》,完善教育、養老等方面配套設施都在政府部門考慮范疇內。與此同時,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三產融合、方便村民就業等,也是規劃農房改善的基礎。
“接續發力,說到底還是要踐行‘人本’理念,同時強化協調與保障能力。”在南京大學副教授李曉愚看來,以“四化”同步引領城鄉融合發展、指導農房改善,規劃先行是重中之重,需放大對人們實際需求的尊重和理解。
事實上,“柔性化”“便民化”已成為蘇北農房改善工作中的一項基本準則。在豐縣順河鎮岳莊村,村里征詢村民意見后建起“老人房”;在新沂市棋盤鎮楊莊村,根據村民喜好,建筑風貌上專門采用了體現馬陵山地域特征的橙紅瓦、米黃墻;在金湖縣呂良鎮湖畔旺屯新型農村社區,網球場、籃球場、電影院和鄉村大舞臺,一應俱全;在李克英一家居住的金南鎮幸福灣新型農村社區,管道天然氣入戶、配套衛生所設立與農房改善同步進行……
“只有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建農民想住的房,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農房建設‘再次落伍’‘二次浪費’‘千村一面’。”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說,在此基礎上,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通盤考慮農房改善與加強社會治理和完善產業謀劃、提振村鎮經濟的關系,并將“建成特色田園鄉村”作為推進蘇北農房改善的“標桿”,督促各地更加關注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激活閑置農房,摁下城鄉關系重構“加速鍵”
“只要天氣好,向家邊村每晚都很熱鬧!”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河北社區黨支部書記趙孔平感慨地回憶,當初正是在駐村規劃師的幫助下,由社區量身定制、統一規劃,村容村貌乃至村民生活才有了很大變化:清淤整理后的河塘蓄水養魚,塘邊活動場地鋪上塑膠跑道“變身”休閑廣場,在墳墓、豬圈搬遷騰出的空地上建起停車場與小菜園,村里不少年輕人過起半城半鄉的“兩棲”生活——一早開車去東山、祿口、湖熟上班,晚上再回村居住。“這就將所有資源盤‘活’了。”
盤活農村資源,促進城鄉要素交換,蘇南蘇中蘇北均在發力。然而諸多涉農要素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往往還是與鄉村土地利用效率有關的農房資源和宅基地。“通俗來講,房子不用、越擺越破,房子越破、村子越敗,村子越敗、產業越難進來。”在趙孔平看來,向家邊村的活力四射,離不開空間優化后宅基地與農房使用率的提升。
“實際上,激活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最終涉及的問題,就在于避免城鄉關系重構過程中,部分村落因勞務輸出而出現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并逐步走向凋敝。”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徐雪高直言,在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等要素方面,我省大有可為。記者了解到,在蘇南,“昆山宅改”已是經濟發達地區盤活閑置農房、分享城鄉融合紅利的有效嘗試,而蘇中蘇北一些地區,因地制宜指導“合村并居”,也不失為化解“空心村”疑難、優化城鄉布局、促進小城鎮多元特色化發展、便利外來產業“棲居”鄉村,最終使城鄉發展交相輝映的一條路徑。
如何進一步激活農村閑置宅基地與農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許善平認為,可在探索多元化宅基地退出模式、多渠道開辟宅基地退出補償資金來源的同時,依托多元主體及流轉平臺提高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效率,并建立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收益分享機制,調動參與各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豐富產業業態,為“四化”同步提供高效引擎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喚醒”農房與土地資源、完善房屋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必要基礎,但真正令鄉村振興“高效運轉”的,還是產業。在他看來,以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主要涵蓋兩種形式,一是整合空間、集中力量發展規模經濟,獲取農業規模效益;二是依托臨近大城市創造出的需求,以有限空間提供多元供給。“前者以農業機械化為核心,后者則更注重二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同步跟進。而不論是哪一項,我省都有爭當示范、做好表率的能力。產業持續助力鄉村振興,關鍵還是要繼續在‘四化’同步引領下,使農村生產力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深挖鄉村特色、留住田園鄉愁。”
優化空間、盤活資源、整理出土地后,今天的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不僅發展起規?;?、集約化現代農業,還辦起農產品加工業和觀光農業。太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馮瑞興介紹,東林村農民“以土地換保障”住進安置房后,留下的2100畝耕地經高標準整治,在上面辦起了飼料廠、屠宰場與食品加工廠等近10家經營公司。“不僅如此,村里的稻田在出產優質大米、借力電商拓展銷路之余,也成為鄉村旅游景點和循環農業起點。”村支書蘇齊芳直言,如此一來,用地、種糧、村民就業、多元發展等問題迎刃而解。
在溧陽市溧城鎮禮詩圩村,鄉村旅游成為撬動發展的“關鍵詞”。一走進該村,城鄉融合氣息“撲面而來”。在這里,體現江南水韻的墻畫令人駐足,村里“共享廚房”在為城區自駕游客提供地道農家飯的同時,也是村民重要的增收渠道。“‘共享村落、禮詩生活’,是禮詩圩村的發展定位。建設‘水鄉荷韻’美麗村莊、塑造‘荷塘月色’文旅品牌的過程中,綿延鄉愁氛圍更濃,便民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該村負責人說。(李睿哲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