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慶成在為孩子看診。 記者 車晉彧攝
退休18年著書10余本,他仍堅守在兒科治療一線
本報見習記者 朱瀚墨
“嘴巴張張,嗓子給阿爹看看。”3歲的毛毛(化名)乖乖張開了嘴。老人很快看完,摸了摸毛毛的小腦袋,告訴一旁焦慮的媽媽,孩子的肺炎基本好了。孩子脆生生地喊了一句“阿爹”,老人的眼睛彎成了月牙。
洪慶成今年83歲了。1961年,洪慶成從揚州大學醫學院畢業后,來到蘇州地區人民醫院(蘇州市立醫院東區前身),成為一名兒科醫生。退休前,他是蘇州市立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曾擔任中華醫學會蘇州兒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退休18年來,市立醫院東區兒科門診依然是他的“主陣地”,他說,給孩子治好病是他保持晚年快樂的“秘訣”。
四代人的“家庭醫生”:你看病,我們放心
1963年,12歲的楊巖(化名)因哮喘來找洪醫生看病。很快,病情得到控制,“戴眼鏡的洪叔叔看病很厲害。”15年后,楊巖的幼子出現發熱、咳嗽、喘息,洪叔叔一看,是兒童肺炎,很快藥到病除。又過去20多年,楊巖的小孫子出現消化吸收不良,癥狀出現時家人沒多猶豫,直接找到了洪慶成。2019年,楊巖又來找洪阿爹了:重孫出現新生兒黃疸。“你看了,我們全家人就放心了。”楊巖告訴他。
楊巖的放心源自洪慶成多年來“經驗+循證”的診治風格。即便有多年大量看診的經驗打底,洪慶成對當下的每一位患兒依然嚴格“望聞問切”,檢查全面:“幼兒不會表達,病情幾乎全靠醫生觀察分析。”
“醫生不能怕臟怕臭。”洪慶成交代學生們。每逢出診或者查房,他都要仔細觀察患兒的喉嚨、眼睛、手指,聞孩子的口腔、耳朵甚至排泄物的味道。“乳糖不耐受的孩子,糞便有種腐敗狀的特殊酸臭味,我一聞就知道。送到化驗室,基本不會出錯。”洪慶成咧嘴大笑,眼里滿是自信。
開小處方:安全有效是用藥導向
給學生們上課時,洪慶成總喜歡以“當醫生,當好個醫生,當個好醫生”為開場白。這三者在他眼里,分別是職業、責任和目標。即便身為醫院的兒科泰斗,洪慶成依然謙虛地覺得自己“距離‘好醫生’還有距離,還要努力”。
11月19日,4歲的曉陽(化名)因為長期輕咳來看病。結合前期的檢查報告,洪慶成很快就“揪”出了曉陽的“病根”:過敏性咳嗽。開藥、繳費、拿藥。沒一會兒,曉陽的爸爸又沖了回來:“洪主任,單子是不是開錯了?”根據這張方子,曉陽的藥實際付款總價0.72元。對此,洪慶成的解釋是沒必要用抗生素,這兩種藥足夠了。
在姑蘇區花橋巷口修鞋的殷師傅,總愛向客人推薦“洪專家”。他的孫子曾經因咳喘難愈而掛了專家號,洪慶成看完后,開了0.5元的藥方,孩子很快被治愈。殷師傅直夸“洪專家”“神了”!
洪慶成把自己的用藥原則歸納成八個字:安全、有效、價廉、方便。雖然孩子的用藥標準不同,但他認為,總的要安全有效,在此基礎上能省則省,抗生素則堅持不濫用。藥開出來,洪慶成還要讓家長再來一趟,慢聲細語地詳細指導喂藥的方法和竅門,以減輕孩子的痛苦。
10本專著:“承前啟后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今年是蘇州市立醫院建院70周年,也是洪慶成執業60周年。雖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今年12月,他畢十年之功“磨”出來的130萬字巨著《兒科綜合征(第二版)》將正式出版。此前,洪慶成已經寫了十本書。
考慮到兒童少見病的診斷鮮有參考,1994年,洪慶成等寫成了《兒科綜合征(第一版)》,涉及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等當時的先進理念,兩院院士吳階平評價其“填補了我國兒童少見病的專著空白”。兒童常見病種類龐雜,相關著作都是“大部頭”,臨床翻閱查找都不方便。1997年,洪慶成結合一般治療方案和他的臨床經驗,以“口袋書”的形式出版了《兒科新診療》,方便“白大褂”們揣在口袋里隨身攜帶。他又自費購買了2000冊,贈給基層醫務人員。2012年,洪慶成從醫執教50周年的時候,《實用兒科新診療》出版,以國內和國際兒科學新進展,結合600余個臨床案例,詳細介紹了兒科疾病的最新診斷標準和診療方案。
“以前,兒科是‘冷衙門’,醫學生們都不愿意來。”洪慶成認為,工作高難度、高負荷,讓兒科人才常常青黃不接,因此帶教老師責任重大。“我們這代兒科醫生,既要敢于擔責,又要啟發后輩,真正做好承前啟后。”洪慶成說。
標簽: 83歲洪阿爹:給孩子治好病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