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連線,展示遠程聯合查房。記者 車晉彧攝
血管外科“鉛衣戰士”還會“岐黃之術”,效果大不同
本報記者 陸玨
冬天是糖尿病足的就診高峰。昨天,由蘇州市中醫醫院、蘇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打造的“吳門醫派健康巡講”欄目專門針對“糖足”的中西醫聯合治療,在引力播App上推出了視頻直播。本期直播邀請了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市中醫院院長助理、血管外科主任戎建杰,為市民詳細講解。
截肢風險高
冬季謹防“糖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發癥之一,屬中醫‘脫疽’‘筋疽’‘消渴足’范疇。”戎建杰在直播中介紹了病因: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動脈,尤其是小腿的小動脈病變、堵塞,導致了足部供血不足,加之足部損傷后引起的感染,進而形成潰爛。“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風險,約是非糖尿病者的40倍,大約85%的截肢由足潰瘍引起。”
不少市民都知道,在市中醫院血管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糖足”已成為一大特色。直播中,戎建杰為患者老趙查看了恢復情況。據了解,老趙入院后,經手術開通血管,恢復足部供血之后,專家依其體質,給予清熱解毒祛濕方,內服陳蘭花顆粒、三黃消炎顆粒,外用將軍散、清營化瘀顆粒、撈底膏、生肌散清創,清創也是采用了擴創、蠶食清創、引流、墊棉法等方式,老趙的頑癥才明顯好轉。
為何冬天就診量會驟增呢?“‘糖足’本身屬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一種。這是一種退行性病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內的血管也在不斷地老化,就像生活中的水管一樣,用久了,就會長銹斑,有淤泥,會堵塞,會破裂。”戎建杰表示,天冷時,人體的血管收縮,在原有狹窄的基礎上,就是“雪上加霜”,更易出現肢體缺血癥狀,患肢會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足部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表現。
全國名醫查房
中醫療法助“保足”
為讓蘇州患者不出市就能獲得全國名醫的治療,市中醫院血管外科引進了南京鼓樓醫院血管外科李曉強教授、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脈管病科曹燁民教授兩大專家團隊,他們會定期來蘇州坐診、教學查房。本場直播還與兩位教授作了現場連線,展示了遠程聯合查房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國名老中醫曹燁民名醫工作室已落戶市中醫院,其主張的“奚氏糖足理論體系”在“糖足”治療及保足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1985年,奚九一教授首次提出“糖尿病足肌腱變性壞死癥”這一概念,成為“糖足”分型中的一種,他還將“糖足”分成了五大類型(皮膚、肌腱筋膜、血管、神經、骨),形成“奚氏糖足理論體系”。
“不像以往,覺得‘糖足’感染了,就要大刀闊斧地截趾、清創甚至截肢。現在依據這一體系,不同的分型具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清創方法,如筋疽急性期清創‘宜早不宜遲’,而脫疽清創‘宜遲不宜早’。”通過這樣的方式,市中醫院血管外科已成功開展多例“糖足”保足治療。
展示30斤“鎧甲”
預防要從細節做起
在戎建杰帶領下,直播鏡頭還來到了市中醫院導管室。這是血管外科醫生進行介入治療的主戰場——用局麻、微創的方式,在患者大腿根部通過一個小小的穿刺點,完成后續的治療。
“為了看清進入人體內的導管、導絲以及人體內血管走向、病變部位,就需要特殊的機器給我們提供圖像,這些都是需要射線的。不過患者朋友們放心,手術中你們所涉及的輻射量是極少的,就跟做一次CT或者拍一張胸片差不多。”但是,醫生經常在導管室做手術,射線量的累積效應相對較大。直播中,戎建杰專門展示了一副沉甸甸的“鎧甲”——為做好防護,醫護人員每次手術都會穿上30斤重的鉛衣,這給他們的體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戎建杰提醒,“糖足”還是應以預防為重,尤應注意生活護理。飲食上以清淡為主,控制好血糖;注意小腿及足部運動鍛煉,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糖人”要穿合適的鞋襪,以松、寬、軟的布鞋或者透氣的涼鞋為主,最好能多配幾雙鞋子,交換著穿,對穿過的鞋子要進行消毒。
“要養成經常護理鞋子的習慣,多摸摸鞋子里有沒有小沙粒,鞋底有沒有扎到小釘子、小硬刺等。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感覺神經受損,感覺遲鈍,很容易被這些小東西傷到、引發感染。我們曾經收治一例患者,足底扎了個圖釘都一星期了,患者自己還不知道。”此外要定期修剪腳指甲,使用電暖氣片、熱水袋等取暖要防止燙傷,洗腳最好用水溫計量一下水溫,不要長時間泡腳。
標簽: 中西醫聯手治“糖足”為患者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