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馬甲、鞋墊等自發熱“過冬神器”熱銷
“自發熱”是黑科技還是商業噱頭
本報見習記者 李浛芃
步入冬季,又到了家家戶戶準備保暖服裝過冬的時節。近日,記者在線上線下平臺關注到一些被商家冠以“過冬神器”的自發熱內衣、自發熱馬甲、自發熱護肩、自發熱鞋墊等產品,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銷量也相當可觀。在銷售宣傳中,商家宣稱所用的纖維材質可以“吸濕發熱”“蓄熱鎖溫”“即穿即熱”,但“自發熱”真的能發熱嗎?發熱效果真如宣傳的那么神奇嗎?“自發熱”究竟是黑科技還是商業噱頭?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火爆 “自發熱”產品線上線下熱銷
“我本身比較怕冷,前陣子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了這款保暖衣的宣傳,就在旗艦店果斷下單了。”90后姑娘史琦告訴記者,收到之后穿了幾天她感覺挺好的,穿在身上確實覺得不冷。根據史琦的介紹,記者在該品牌的淘寶旗艦店中檢索到了該保暖衣的介紹——
在菜單頁中,商家將該商品歸類為科技面料系列,主打“輕盈舒適、貼身溫暖”,并提出該商品的吸濕發熱功能是采用特殊纖維制造的材質,有助于吸收人體蒸發的水蒸氣,將人體蒸發的水蒸氣轉化為熱能。在商品的產品參數中顯示,面料材質中聚酯纖維占比38%、聚丙烯腈纖維(腈綸)占比31%、粘膠纖維(粘纖)占比21%、聚氨酯彈性纖維(氨綸)占比10%。
記者在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以“自發熱”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后,頁面彈出了自發熱內衣、自發熱馬甲、自發熱護肩、自發熱鞋墊等品類產品,其中一款發熱鎖溫內衣月銷售額顯示超過3萬,其面料材質中也標明粘膠纖維(粘纖)占比39.3%、棉占比28.6%、聚丙烯腈纖維(腈綸)占比25.1%、聚氨酯彈性纖維(氨綸)占比7%。此外,在小紅書平臺檢索“自發熱”后,記者也得到了超過2萬篇筆記和超過5萬件商品推薦,“不臃腫”“親膚貼身”是推薦語中的高頻詞。
不只線上“自發熱”產品火爆,在線下部分連鎖超市中,記者也看到了冠以“德絨吸濕發熱黑科技”名號的“火焰衫”,不過與前述商品不同的是,該產品的面料中顯示,聚酯纖維占比94.1%、氨綸占比5.9%。
求證 吸濕發熱是真,但是對保暖幾乎沒用
“自發熱”真的能發熱嗎?粘膠纖維(粘纖)、棉、聚丙烯腈纖維(腈綸)、聚氨酯彈性纖維(氨綸)……是這些材料讓普通的內衣、馬甲等等發熱嗎?
“吸濕發熱功能是真的,但是它對于保暖幾乎沒用。”廣東德美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知乎科普答主姚蔚銘告訴記者,吸濕發熱是物質非常常見的特性,就比如拿出三張餐巾紙平鋪在手面上,然后在上面倒入半瓶蓋的水,人就會先感覺到一股暖流,然后才是水的冰涼感。
“這不是幻覺和心理暗示,幾乎所有能吸濕的物體都能放熱,這是因為只要在絕對零度(-273℃)以上的物質都會存在熱運動,也就是無規則的自由抖動,雖然人眼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當自由運動的水被能吸濕的物體吸收后,水就靜止不動了。但是我們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這部分動能就會轉變成熱能,這就是吸濕放熱的根本原因。”
“因為衣服能吸收的水分是有限的,所以放出來的熱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放熱。”姚蔚銘進一步解釋道,100克的棉花只能吸收8.5克的水,那些宣傳有吸濕放熱功能的保暖內衣,為了強化吸濕效果選用了吸濕性更好的粘膠纖維。100克粘膠纖維能吸收12克的水,價格卻是棉花的三分之一。所以,只有剛剛穿上去的一兩個小時保暖性還不錯,之后吸濕放熱動態平衡了,也就不會有放熱效果了。“所以不要看賣家宣傳什么,而是要看實際做了什么。保暖內衣真的沒啥黑科技,想要暖和還是得要買厚一點的衣服。”
提醒 “自發熱”產品還需看證明材料
姑蘇區市場監管局吳門橋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發熱內衣等服飾品牌眾多、款式各異,面料更是五花八門。大多數發熱服裝吊牌標示的主要成分為聚酯纖維(滌綸)、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腈綸、氨綸、錦綸等,其實這些材質與普通服裝無異。
此外,記者也從該局獲悉,一天貓店鋪的宣傳彩頁稱其銷售的護肘、護膝等是采取“熱印刷技術”、具有“自發熱”功能的保暖神器,銷售異常火爆,短期內銷量達上萬單。在接到舉報后,經該局立案調查,發現該經營者并沒有能夠證明其出售的產品能“自發熱”的相關材料,只是為了跟風當前“過冬神器”的熱潮加以宣傳,并以此提高銷量。
“該商家的行為已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之規定,構成虛假廣告。”姑蘇區市場監管局吳門橋分局工作人員介紹說,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即構成虛假廣告。該店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并處以罰款2400元。
據了解,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發熱內衣的國標規定,只有一個由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針織品分技術委員歸口的紡織行業標準《吸濕發熱針織內衣(FZ/T 73036-2010)》。其中規定,吸濕發熱內衣應由吸濕發熱材料制成,并且面料在規定溫度、濕度的實驗環境中,能滿足最高升溫值不低于4攝氏度、30分鐘內平均升溫值不低于3攝氏度兩項升溫值指標,即只有滿足以上兩點的內衣才能算吸濕發熱內衣。
姑蘇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吳門橋分局的工作人員也提示消費者,在購買“自發熱”產品時,一定要查看商家能否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理智判斷商家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充足的證明力、說服力,切勿輕信。此外,購買時也應選擇正規渠道、正規品牌,不以價格高低為標準來進行選擇。
標簽: “自發熱”是黑科技還是商業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