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劍青在志愿宣講中展示兩架飛機模型。 受訪者供圖
他是退伍老兵的知心人,十年如一日宣講紅色故事——
肖劍青:身體力行傳承紅色基因
本報記者 陸飛龍
“在邊境上,我遠遠地看見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同胞們揮舞雙臂列隊歡迎,我在心中高喊:‘我回來了,親愛的祖國!’”肖劍青回憶起52年前從戰場回到闊別3年的祖國的那一幕,聲音因為激動而顫抖起來。這名76歲的退伍老兵精神矍鑠,保持著性格開朗、做事干練的軍人風采,在傳承紅色基因的新戰線上秣馬厲兵、沖鋒在前。
兩架飛機模型
他打磨了半個世紀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65年,入伍3個月的肖劍青隨原廣州軍區302團來到越南,加入抗美援越戰爭。部隊在多雨潮濕、瘴氣彌漫、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里穿行,戰士們的雙腿陷在及膝的枯木爛葉里,拔起來一看,小腿上掛滿了螞蟥。“活著就做錚錚鐵漢,死了就當不朽的英魂。”在這樣的環境下,肖劍青堅定信念,堅守崗位,牢記作為國際主義戰士的光榮使命,保持勇敢的戰斗作風,大家都稱他是“不怕死的新兵蛋兒”。
“目睹戰友犧牲,慘痛的畫面讓我徹夜無眠。”望著美軍轟炸機在頭頂肆無忌憚地掠過,肖劍青心中憤恨難當。他偷偷把擊落的敵機殘骸收集起來,和一名戰友躲在小山洞里,將這些金屬碎片熔化后,用自制的沙土磨具澆鑄成兩架飛機模型,一架叫“鬼怪”,一架叫“雷公”,是美軍當時最常見的機型。
1969年,完成3號公路和11號公路的修筑工作后,肖劍青退伍回鄉,在戰場上制作的飛機模型一直被他帶在身邊。“剛開始做工挺毛糙的,他一有空就要拿出來加工,用砂紙磨個不停。”老伴朱麗珍說,戰爭中留下的物件,在肖劍青雙手日夜摩挲下變得锃亮。如今,它們成了肖劍青在宣講中重要的實物道具。
戰友真情似鐵
向烈士遺孤伸出援手
“廣東籍烈士李科宏是上午犧牲的。當天下午,他妻子從國內寄出的信件送到部隊里,信上寫道,妻子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李科宏做爸爸了,可惜他沒能看上自己孩子的照片一眼。”這不是電視劇的情節,是肖劍青在戰爭期間目睹的真實事件。由于修筑道路的工程需要,工程部隊對山體進行爆破,雷管炸開的巨石墜落,李科宏在臨危之際推開身旁的兩名戰友,英勇犧牲。“我們倆在部隊時不熟,沒有說過話,但他的精神是我深感敬佩的。”肖劍青說。
退伍之后,肖劍青一直心系部隊戰友。2005年,從車坊農機廠退休后,他查閱書籍資料,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到當年身處同一戰場的老戰友和犧牲烈士的家屬,了解他們現在的生活,利用節假日探訪慰問。有退役軍人向他傾訴困難,他總是熱心相助。當他得知李科宏的遺孤李庭銳家庭屢遭不幸、因病致貧的近況后,肖劍青第一時間捐款3000元,并號召戰友共同資助共計1萬余元。肖劍青和戰友們的義舉受到了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重視,該局為困難家庭送去了溫暖。
10年堅持宣教
聽眾超過6000人次
戰爭歲月,不能輕易遺忘;先烈故事,值得后人銘記。2012年,肖劍青被聘為蘇州工業園區五老義務輔導員,在紅色宣講員的崗位,他傾注自己的全部熱情。近10年來,他深入學校、社區、企業宣講革命故事,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2018年,他成為八一宣講團成員,至今宣講30余次,聽眾超6000人次。
每次宣講前,肖劍青都精心準備,通過飛機模型、紀念章、證書等實物,講述戰爭的真實經歷,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了讓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那段歷史,幫助青年一代堅定信仰,從歷史經驗中把握前進方向、吸取前進動力,肖劍青向鄰居大學生請教,學習圖像處理和視頻制作軟件,將戰爭中的老照片、時代背景和家鄉變化用電腦制作成短片,增強宣講的感染力。肖劍青的雙耳都做過手術,左耳的聽力基本喪失,但在回答觀眾提問時,他總是竭盡全力地聽清每一個字,認真答復每一個提問。凡是有宣講邀約,肖劍青從不推辭。
“從軍經歷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光榮感、使命感貫穿我的一生。”肖劍青說,他將繼續在宣教工作中發揮余熱,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