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加快推動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騰飛,擦亮“做航空、到太倉”名片——
打造蘇州創新集群標志性品牌
今年1月12日,太倉召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會議,13個航空航天產業重點項目簽約,簽約總金額達98億元。太倉市航空航天人才服務中心、蘇州市航空航天學會正式揭牌。
今年元旦后,蘇州陸續召開創新集群發展大會、人才工作會議,傳遞出強烈的創新發展信號,為全市打造人才高地、以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徑。
對此,太倉迅速行動、精準發力,全力打造一流的航空高端制造基地、長三角航空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加快推動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蓄勢騰飛,全面擦亮“做航空、到太倉”名片,努力打造成為蘇州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品牌。
2021年簽約航空航天項目75個257.32億元
數據顯示,2021年,太倉累計簽約航空航天項目75個,總簽約金額達257.32億元,并作為簽約方參加了第四屆國際航空產業鏈領袖峰會。
“做航空,到太倉”的知名度不斷提升的背后,是太倉對創新發展的提前謀劃。
近年來,太倉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機遇,圍繞前瞻性產業發展方向,著力構建“11155”產業發展矩陣。五大主導產業中,航空航天產業雖“年紀最輕”,但發展基礎卻十分穩固,勢頭也最為迅猛。
這里有精準精細的政策支持。全國率先從縣市層面發布《航空產業發展規劃》,陸續出臺促進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航空航天產業領域專項人才政策,“太倉航空航天產業材料基地”寫入國務院下發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
這里有高端高效的要素資源。西工大長三角研究院、上海交大太倉空天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不斷集聚,太倉航空產業園、太倉航空新材料創新園等產業載體建成投用,產業引導基金及合作子基金規模達170億元。
這里有優質優越的產業生態。緊扣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專業無人機、航空服務業四大產業方向,太倉深度參與共建民用航空產業鏈創新鏈,目前已擁有吉太航空科技、北航天航長鷹等航空產業項目100余個,匯集了法國達索系統等一批世界級行業巨頭,產值規模超百億元。
1月5日召開的蘇州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明確太倉是蘇州唯一定位為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的地區。
接下來,太倉將錨定500億級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目標,著力培育高水平創新企業、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建設高能級創新載體、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全力打造世界級航空配套制造集聚區、中歐航空開放融合試驗區、民用航空機載研制先導區、長三角航空智創引領示范區。
20條針對性舉措圍繞五大方面加速產業崛起
太倉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會議上,《太倉市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專項政策(二十條)》發布,圍繞五大方面推出20條針對性舉措,明確產業發展新方向,助力產業創新集群崛起騰飛。
作為太倉搶占數字時代新賽道主賽道的關鍵路徑,補齊數字經濟短板弱項的重要舉措,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
此次發布的《專項政策》從招引創新項目、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人才、提升創新平臺、營造創新生態五大方面提出20條針對性舉措,條條“真金白銀”,處處“誠意滿滿”。
招引創新項目方面,對技術領先且用地集約的,土地出讓底價可按不低于相對應的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同時增加配套面積占比;對新入駐項目提供房租補貼,對總部企業最高獎勵6000萬元。
提升創新平臺方面,對科技部門立項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新認定的創新中心最高給予500萬元獎勵,對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給予最高2000萬元補助。
培育創新主體方面,經認定的“獨角獸”企業最高可獲得1200萬元獎勵,在銷售開票、研發投入和“智改數轉”等多維度予以補助獎勵,對企業境內外上市最高給予1500萬元獎勵,科創板再“加碼”獎勵。
集聚創新人才方面,重大雙創團隊最高可獲1億元綜合扶持,創業領軍人才給予最高1000萬元項目資助,并可優先獲得政府基金的直投支持;針對全職在太倉工作的頂尖人才,最高給予500萬元購房補貼。
營造創新生態方面,對單個“卡脖子”攻關和首臺(套)裝備及關鍵零部件最高獎勵1000萬元,對落戶的航空航天產業創業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提供最高30%實際募資額的引導基金。
為落實好《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創新集群發展指導意見》及太倉相關配套政策,太倉對產業載體進行了系統性地規劃布局,包括中德創新城北部航空智能制造園區、中德創新城航電產業園、太倉智匯谷·科技創新園等多個產業園區,總建設規模超2000畝,保障航空航天產業集聚發展。
“三鏈”創新協同塑造太倉制造新格局
“公司從去年8月注冊以來,多次被‘太倉速度’震撼,被‘太倉溫度’感動。”吉太航空負責人吳訊對太倉的服務贊不絕口。會議期間,多位企業負責人點贊太倉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環境。
蘇州“新年第一會”上強調,創新集群是一個催生產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就像熱帶雨林,有大樹、灌木、小草、微生物,同時也有土壤、陽光、空氣、水分。
通過打造助力企業成長的最優“生態圈”,太倉努力讓每一個優質的航空航天企業和人才團隊,都能在太倉找到合適土壤、實現蓬勃發展。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僅是“生態圈”的構成之一。
今后,太倉將支持有條件的航空航天領軍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和產學研科研力量,在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市場拓展等領域深度合作,打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斷點,構建協同高效的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生態。
剛剛發布的《太倉市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征求意見稿),聚焦“三鏈”創新協同,發揮“兩校多院”基礎研究優勢,最大程度調動智力潛能,打造創新后盾。
按照該《行動計劃》,2022年到2024年,力爭打造3至5個航空航天特色產業園,引培專業平臺載體超20家,力爭集聚航空航天產業鏈相關企業超300家,全產業鏈產值達400億元。
太倉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積極融入國內外飛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把航空航天產業打造成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重要增長極。
通過瞄準數字經濟這條發展“航線”,搭上創新集群這趟時代“航班”,太倉將推動航空航天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賦能打造高水平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以創新集群引領航空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太倉制造新格局。(記者 顧志敏 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