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瀚墨
如火如荼的北京冬奧會讓不少市民對冰雪運動“種草”。昨天,蘇州市立醫院骨科專家和市急救中心醫生均提醒市民,冰雪運動的受傷風險較高,運動中務必做好防護。如果不慎受傷,在求助的同時,市民還應掌握“POLICE”口訣等應急技能。
“120”提醒:
市民要掌握應急技能
眼下,一座座室內滑雪、滑冰場出現在蘇州及周邊城市,甚至成為不少高端商超的“標配”,市民享受“速度與激情”的客觀條件越發充足。
日前,30歲的陳女士在園區某冰場溜冰時不慎摔倒,右踝劇烈疼痛、活動受限,遂撥打“120”呼救。在迅速派出最近急救車前往的同時,調度員指導其友人檢查其傷處是否有畸形、活動嚴重受限等骨折現象,同時要求不能隨意移動傷者,以防造成二次傷害。
“尤其是脊柱骨折,隨意搬動甚至可能傷及患者神經,造成癱瘓等嚴重后果。”市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長王亮提醒,市民受傷后,首先要清理傷口、包扎止血。若出現四肢骨折,在撥打“120”同時,要立即用硬夾板或滑雪板對受傷位置臨時固定,原地等待救援。
若遇踝關節扭傷,在沒有骨折的情況下,王亮建議市民可根據“POLICE”原則進行處理:保護(Protect)受傷關節,防止傷情加重;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以正確保護為前提,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負重行走,促進恢復;冰敷(Ice),每2小時冰敷15分鐘,促使腫脹緩解;加壓(Compression),受傷24小時內使用彈力繃帶包裹受傷關節,適度加壓、減輕腫脹;抬高(Elevation),將患肢抬高到心臟水平以上,以進一步緩解腫脹。需要注意的是,若扭傷3周以上仍未好轉,或出現踝關節習慣性扭傷,則需及早就醫。
“有心腦血管、肺部等基礎疾病人群更要注意溫差,避免舊疾復發。”王亮說。
膝、踝關節是“重災區”
初學者更易受傷
2月7日,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男子滑降比賽中,德國選手施魏格爾出現失誤后滑倒受傷。隨后不久,“雪道盡頭是骨科”這一話題沖上網絡熱搜。“這句玩笑話其實不無道理。”蘇州市立醫院本部骨科主任醫師陳廣祥認為,冰雪運動普遍速度較快,專業選手的巔峰時速能達到100公里以上,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高風險運動。它對運動者的技術、身體平衡性、肌肉力量和心理素質等要求都很高,即便是專業選手,運動中也很容易受傷。
據介紹,“冰上新手”由于技術不熟練或不會控制速度,摩擦和碰撞更難避免,更易受傷。這其中,膝關節和踝關節是“重災區”,占所有傷情的7成以上。“運動中,雙腿屈曲位本就不穩定,突然變向或受到外力沖擊,韌帶或半月板的承受能力被突破,造成撕裂、骨折等損傷。”陳廣祥說,冰雪運動中還可能造成關節扭傷和脫位等。他預估,隨著喜歡冰雪運動的市民越來越多,相關傷害也將逐漸上升。
陳廣祥提醒市民,運動前一定要充分熱身,穿戴好護具,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循序漸進地選擇適合的項目和難度。患有骨性關節炎的市民,則要格外注意關節部位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