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尤薇)從聽歷史、看操作到品美味,昨天,在蘇州知名菜館吳門人家內,一道響油鱔糊的店堂現場體驗課,由蘇州民俗學會飲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沙佩智擔任主講老師,別具一格的體驗課充滿文化氣息,參加“尋宋之旅”研學活動的30余位中學生、家長興致盎然。
“由本地學生、家長自發組織的蘇州飲食文化體驗課,走進店堂還是首次。”沙佩智表示,隨著“尋宋江南”的持續發酵,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蘇州飲食文化引發廣泛關注,吸引不少消費者“尋味江南”。“從1月初著手設計組織‘尋宋之旅’研學活動,成員是相伴一起成長的蘇州娃們。”據中小學研學旅行輔導師何輝介紹,為讓孩子們深入了解蘇州文化,此次“尋宋之旅”研學活動路線包括古典園林、博物館等,朋友圈不少初中學生以及家長踴躍參加。
一道名菜響油鱔糊進入初二物理期末考題,成為此次“尋宋之旅”研學的重頭戲。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初二學生祝彬皓介紹,上學期考到響油鱔糊物理選擇題,題目是“‘響油鱔糊’是蘇州傳統名菜之一,‘響油’取意熱油澆在鱔糊表面上‘嗤啦’作響,讓人感覺很奇妙,從物理學角度分析,響油形成的主要原因。”考試一結束,這道別出心裁的考題,成為學生、家長交流的熱點,微信圈一些家長還表示“馬上去點響油鱔糊”。
蘇州娃現場體驗響油鱔糊的“響油”制作流程。記者 小圓攝
“不少蘇州娃對蘇州文化、傳統飲食了解不多。”何輝介紹,一道響油鱔糊物理題,引發“尋宋之旅”蘇州飲食文化體驗課創意。“在店堂內現場‘實驗’考題。”沙佩智表示,10多年前她進入蘇州民俗博物館食文化展示廳創辦吳門人家,請來蘇州餐飲老法師史俊生“上課”,第一課就是響油鱔糊的制作。“響油鱔糊燒好后要放蒜泥、蔥花,現場澆熱油既是去腥,又增加儀式感。”蘇州織造官府菜制作技藝傳承人張書超介紹,一道響油鱔糊體現出蘇州菜精湛的制作技藝。
“尋宋江南”為傳統名菜錦上添花。據吳門人家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蘇州櫻桃肉、松鼠鱖魚、響油鱔糊名列店內暢銷榜前三位。昨天沙佩智現場開講的蘇州飲食文化專題課上,從蘇州菜歷史、文化底蘊到制作精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學生、家長們聽得津津有味。“第一次系統了解蘇州飲食文化。”讀初二的蘇州“小娘魚”孫何斯淼表示,通過體驗發現蘇州菜不僅好吃,還有歷史故事、文化底蘊。
昨天的體驗課上,蘇州大廚還演繹藏劍魚、宮燈官府蝦仁、金圣嘆花生米、莼鱸之思、赤豆糊糖粥等蘇州經典名菜名點,為學生們全面展示蘇州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