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 錢茹冰)“一開始是姐姐,后來變成阿姨,現在都有學生叫我奶奶了。”談到自己愛心助學的事,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教師曹美玲有些害羞。這是她步入教師生涯的第30個年頭,同樣也是她資助貧困生的第30個年頭,不管是教學還是助學,比起“說”,她都更喜歡“默默地做”。
曹美玲捐資助學的故事要從她初二那年說起。當時曹美玲的父親不幸去世,家里失去了頂梁柱,陷入經濟拮據的窘境。此時曹美玲的鄰居、“中國好人”楊自中關注到了她的困境,為她的學習、生活提供了許多及時、暖心的幫助。楊自中是有名的愛心助學者,幾十年來省吃儉用共計資助學生60多萬元,在他身邊長大的曹美玲無疑深受他的影響。
1993年曹美玲成為一名小學老師,便立即踏上了愛心助學的道路。曹美玲從一開始給每個學生每學期資助300元變成后來的500元,被資助的學生們和她的聯系方式也從寫信變成了微信,對她的稱呼也從“姐姐”慢慢變成了“奶奶”。從受助人到接力人,三十年如一日,捐資助學已經成為曹美玲的“第二事業”。最多的時候,曹美玲同時資助了3名學生,至今她已經資助西部地區近20名學生完成大學學業。
在曹美玲看來,捐資助學是一個非常講究“負責任”的行動。每次捐助學生,她都會認真向當地關工委核實信息,確認善款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有直接幫助。每年寒暑假,曹美玲也會親自前往西部地區看望她的“小朋友們”。“捐資助學不是單純地給錢了事,也不能讓學生認為錢來得很容易。”曹美玲說。因此,曹美玲的助學行動也相對精細化,并沒有同時資助太多人。令曹美玲欣慰的是,在她的影響下,一些她曾幫助過的學生在畢業工作后也主動加入了助學的隊伍。2003年左右,曹美玲身邊的老師們也被她帶動了起來,逐漸在校內外形成了一個自發的公益團隊。這支近10人的愛心團隊,目前已經資助多名西南地區的孩子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