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女寶寶,六斤一兩!”昨天早上8點多,家住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天辰花園的龍女士在星湖醫院順利生下一名女嬰。
天辰花園是蘇州此次疫情中第一批管控的小區之一,在這樣特殊的時刻順利生產,龍女士感激地說:“我感到很幸福,也很幸運,感謝行動支部里的白衣天使。”她和記者分享著這次不尋常的經歷。這個暖心的故事,還要從一個微信群講起。
這個“孕媽群”實在太強大
前天凌晨,蘇州市50個“行動支部”陸續在管控區集結,其中就包括天辰花園行動支部。成立伊始,為有序開展志愿服務,行動支部根據各成員專業特長迅速分工,建立核酸檢測、物資調配、醫療協調、特需關懷等工作組,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統籌協調各項工作。
作為醫療協調組組長,市中醫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徐文秀建起了由30多名黨員和志愿者組成的醫務工作者組志愿群,凝聚起強大的醫療力量。“大家平時工作都很忙,幾乎不聯系,沒想到因為這次疫情,讓我們團結在一起。”
如何讓30多名醫務人員提供最高效服務,發揮最大作用?徐文秀和市中心血站站長嚴偉斌一道連夜工作,根據大家的專業領域,進一步細分服務群組,建立了“天辰孕媽咨詢群”“配藥群”“應急群”等微信群,精確匹配醫務人員進群,進行線上指導和線下服務。在“孕媽群”中除了徐文秀,還有市立醫院婦保科醫生王未、吳中區人民醫院產科醫生金蕾、市立醫院護士陸春華等,為孕媽們提供強大保障。
8名孕媽入群享受專業指導
孕媽是急需服務的特殊群體,底數清,才能服務更精準。行動支部第一時間對接社區,快速摸排梳理了小區8名孕媽詳細情況,并逐一邀請她們進入“天辰孕媽咨詢群”,提供醫療咨詢和心理疏導。
“醫務人員們不僅專業還很熱心”,小區一位已懷孕30周的孕媽告訴記者,小區封閉以后她感到特別焦慮,吃不好睡不好,自從加入了“孕媽群”,心里踏實了許多,醫務人員及時進行專業指導和解答,安撫大家的情緒。
龍女士的預產期就在本月底,雖然是二胎,但是小區的封閉管理仍讓龍女士感到不安。尤其當她得知管控區孕婦只能去往指定的星湖醫院生產后,更加憂心忡忡。
“我一直在市立醫院產檢,但是目前黃碼、封控區和管控區孕婦都只能轉運至指定醫院,這可怎么辦?”前天下午,龍女士在“孕媽群”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王未看到后,馬上向市立醫院產科咨詢星湖醫院產科配置情況。
“孕媽們請放心,市立醫院兩位主任目前正在支援星湖醫院,星湖醫院新生兒科里是蘇大附兒院園區總院的醫護人員,大家對于醫院的醫療力量要有信心!”王未告訴大家,市立醫院已派遣八名護士、兩名助產士到星湖醫院,這讓臨產孕媽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太好了,專家指導和慰問讓我安心多了,感謝!”原本忐忑不安的龍女士頓時放心了許多。
兩位專家主任接生“虎妞”
就在龍女士咨詢后沒幾個小時,昨天凌晨3點多,她突然感到肚子疼痛,不到半小時羊水就破了。4點左右,她按照管控區的防疫規定流程,經120專車轉運,抵達星湖醫院,上午8點多順利生下一名女嬰。
“要是管控區還有孕婦,一定不要擔心,目前星湖醫院的醫生配置特別強大,安排得都非常好!”龍女士高興地告訴記者,為她接生的兩位都是市立醫院的專家主任,整個過程非常順利。
“沒想到今天孕媽這么快就生了,我覺得自己并沒做什么,只是通過詳細的解答來消除她們的疑慮,讓孕媽們安心。”王未說,雖然身處管控區,不能投入一線服務,但是運用自己的專業和資源為孕婦提供線上咨詢服務,感到很充實。
“孕媽群”只是天辰花園行動支部醫療協調組服務的縮影。徐文秀告訴記者,目前已經組織“應急群”的醫務人員們在家準備兩套防護服,隨時應對突發情況,入戶為居民服務。昨晚,小區內市中醫醫院骨科醫生就穿上防護服,上門為一名骨折的居民安裝了小夾板并換藥。“在行動支部的有力指揮下,我們將努力為管控區居民提供最堅實的醫療保障。”徐文秀說。(蘇報記者 朱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