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發布消息稱,“今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引起廣泛關注。央行表示,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央行上繳萬億利潤來自哪里?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和我們每個人有什么關系?
中央銀行利潤上繳財政是通行做法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為應付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在財政政策措施上,我國一直預留政策空間。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以應不時之需,是預留的政策空間措施之一。
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銀行也是上繳單位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可用財力明顯增加”。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的《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也提到“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16500億元”。
央行上繳利潤超過1萬億元,那么其他央企的負擔相應減少。
記者查詢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發現,2019年煙草行業上繳財政總額11770億元,同比增長17.7%,創歷史最高水平。在2018年,煙草行業上繳國家財政同樣超過1萬億元。
民生證券研報稱,超萬億的結存利潤上繳,在規模上確實歷史少見。當然,其他國家央行利潤上繳財政,也是較為普通的操作。
財政部稱,中央銀行利潤上繳財政,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美聯儲法案》《日本銀行法》《英格蘭銀行法》都有類似的規定。
上繳利潤再投放效果好于等量降準
人民銀行表示,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數據顯示,今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138億美元,連續第10個月保持在3.2萬億美元之上,外匯儲備規模保持了整體平穩。
央行也特別指出,這部分資金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將直接改善私人部門現金流、提振增長。
據民生證券測算,今年1.65萬億繳存利潤,一部分經過賬本資金繞轉之后,最終用向“留抵退稅和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大概在9000億元;另一部分用于賬本二,或用于應對地方土地出讓減收風險,規模約為4000億元;最后一部分用于新增中央本級支出,今年中央本級賬本二支出規模約3800億元,或用于支持國家戰略重大項目。
中金公司表示,今年財政擴張的力度10年罕見,是今年穩增長的重要發力點。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規模相當于降準50個基點帶來的基礎貨幣增加。從這個角度看,近期全面降準的必要性下降。
業內專家表示,在對經濟的提振效果上,上繳利潤再投放的效果遠好于等量的降準。財政投放央行上繳的利潤,直接進入企業和居民手中,變成私人部門的存款,直接提振廣義貨幣投放,改善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有力提振增長。
相比之下,降準是釋放一部分鎖死的基礎貨幣給商業銀行,不一定直接帶來信貸,沒有信貸則沒有新的存款,因此不一定創造廣義貨幣;即使產生了新的信貸,也增加了企業和家庭的債務,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并未得到直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