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帶大家來到寧波余姚施岙遺址,近距離觀察這片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稻田究竟長什么樣。
以下為報道原文——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糧食在中國人心中一直占著重要的地位。不過您知道嗎,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那片稻田是什么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去浙江余姚施岙遺址去看看。
民以食為天,南稻北粟,幾千年來一貫如此。2020年下半年,在浙江余姚施岙遺址,浙江省文物部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找到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那片稻田。浙江余姚施岙遺址發掘出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規模古稻田遺存,年代距今約6700年至4500年,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
當然,中國之前也在不少地方發現過稻田,但這一次,這一塊兒更完整、更清晰。由凸起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的路網,河道、水渠、灌排水口組成的灌溉系統,面積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的4個田塊,展示了完善的稻田系統。稻田堆積中含有較多水稻小穗軸、穎殼、稻田伴生雜草等遺存,植硅體分析結果顯示,稻田堆積中的水稻植硅體密度遠高于一般古代稻田的認定標準。
據考古隊介紹,河姆渡文化晚期與良渚文化時期稻田均有比較清晰的道路系統,尤其良渚文化時期的道路呈“井”字形結構。考古隊對局部道路進行了解剖,發現了一段約1米長的凹弧形木板,考古學家判斷這應該是一條獨木舟。水稻田比較泥濘,經常在道路中鋪墊木頭作為墊木,同層的水稻田經過碳14測年,判定為公元前2900年至2700年左右,那正是良渚文化時期。
在考古學家眼中,最早的稻作農業有了實證;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我們看到了象形文字的“田”。在古稻田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石刀、石犁。從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大規模平整的施岙古稻田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稻田結構和稻作農業的認識,高度發達的濕地稻作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技術催生和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社會復雜化和文明化進程,對這一地區獨特的觀念意識形態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