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寧波網記者 戎美容 通訊員 倪勁松 應穎穎 陶玲玲
初夏時節,余姚河姆渡鎮江中村的茭白地里,嫩綠的茭白葉一叢叢,葳蕤壯茂,熏風吹起,泛起“綠浪”滾滾。
今天上午,茭農李如君穿著雨衣和防水褲,躬著身將成熟的茭白一一拔起,不一會,附近的田埂便壘了起來,“這款‘八月茭’上市,市民又可以嘗鮮嘍!”
李如君口中的“八月茭”是茭白界的“頂流”,鮮嫩、無渣,另有一股清甜味,非常受大家的歡迎。“我們茭地里干活,直接生吃,解渴又果腹。”說著,李如君現場剝了一根給記者品嘗,一口下去,的確有些清甜味,微脆,還伴著淡淡的青草香。
有著20多年茭白種植經驗的李如君在不斷嘗試新模式,比如10年前嘗試“大棚培育”,到如今的“八月茭”的提早上市,這一件件都是田間地頭的創新事兒。“‘八月茭’原先是10月份才上市的,但我們這里的茭農們經過考察、培育、試驗,才使得這個品種成了夏季的時令蔬菜,如今是供不應求。”李如君喜笑顏開地說,他承包了四五十畝茭白地,有浙茭二號,余茭四號等多個品種。目前,平均一畝地有近1萬元的產值,對于這個數字他很滿意。
李如君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茭農們按茭白的種植模式和品種特性進行“分門別類”,一年之中有8個月能吃到新鮮的茭白,大大延長了茭白的經濟效益。
作為“中國茭白之鄉”的河姆渡,是目前寧波最大茭白種植區,全鎮共有1.5萬畝茭白復種面積,作為一個傳統的種植產業,如何在上面萌出“新芽”?這些年,河姆渡鎮黨委、政府持續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推廣無公害環保種植,助力農民從田間地頭增產增收。
該鎮的農業農村辦公室副主任李海松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河姆渡茭白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那時種植都是單季茭白,上市時間只有兩個月,且品質一般,加之病蟲害,收益上不去。為改良品種,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在鎮農技員鄭春龍帶領下,河姆渡先后選育、引進和推廣了30多個茭白新品種。此后,該鎮還試驗成功茭白田套養甲魚法,解決了福壽螺對茭白的侵害,取得種植、養殖雙贏。
如今,河姆渡鎮已形成一條頗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產業鏈,全年茭白產量達2.5萬噸,產值超1.2億元,茭白甲魚的年產量260噸,產值約6000萬元,萬余畝茭白田成為河姆渡百姓的“致富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