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疫情的再次襲來,自3月14日以來,馬鞍山整座城市節奏忽然慢了下來。中國十七冶集團馬鞍山、當涂和博望區的多個項目員工迅速行動,成立志愿服務隊,馳援抗疫前線,積極響應政府和社區要求,對各小區進行封閉隔離并開展相關防疫工作。
3月15日下午3點,馬鞍山老舊改項目部接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通知,因發現雨田村、珍珠園小區有新冠疫情無癥狀感染者,需要對兩小區進行封閉圍擋施工。項目團隊迅速組織一支67人的支援團隊,緊急采購物資火速奔赴現場,現場選址、確定施工方案,爭分奪秒,一刻不停息,展開了一場與病毒賽跑的爭奪戰,在夜間10點前完成260余米長的鐵柵欄,有效阻斷了人員的無序流動,為病毒的傳播起到阻斷作用。
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志愿者正在安裝隔離帶
3月16日,馬鞍山發布通告,全市所有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在接到建設隔離帶任務后,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體職工第一時間行動,迅速到崗就位,聽從指揮,開展工作,對小區進行封閉圍擋施工。接到任務僅10分鐘,項目經理王慶壘迅速與政府、社區積極對接,將防疫方針政策向100多名自愿“參戰”志愿者傳達。晚上5點,志愿者們便已快速響應分布到各個作業點位,開始隔離帶設置施工。
項目黨支部書記的老江負責指揮施工材料用車的調度,由于點多面廣,部分小區道路窄,各區域同步開展圍擋施工,致使協調工作難度增大,過程中出現了材料斷檔、人員緊缺現象,這讓老江如坐針氈。老江的心中著急,挨個給十七冶周邊在建的項目部打電話:“我們正在封閉作業,涉及區域太廣,材料緊缺,能否協助我們完成小區封閉工作?”各項目緊急協調配合,車輛、器械、彩鋼板和人員等迅速到位。
看到“大白”們早已疲憊,志愿者團隊們紛紛主動提出值守下半夜。就這樣時間來到凌晨一點半,天氣突然電閃雷鳴,開始下起小雨。志愿者們前往施工現場時走的匆忙,都沒有攜帶雨衣,為了不耽誤作業時間,依舊冒雨前行。項目總工呂旭看到后,蹬上小三輪返回項目部,搜刮一番找到了一些保暖衣物,拿到施工現場后,老同志們不愿意穿上要讓給年輕人,年輕人卻還都仗著身體健碩要讓給更有需要的人,就這樣傳來傳去,最后這些為數不多的保暖衣物來到了女志愿者們的身上。
負責后勤工作的小張,看到忙碌的志愿團隊始終停不下腳步,心里很不是滋味。顧不得家里老人孩子的晚飯,匆匆前往超市中買了些許礦泉水與面包泡面,騎上小電驢往返于各個隔離帶作業點,將一份份簡易的“愛心晚餐”送到了每名志愿者手中。“各位志愿者同志們,夜間天涼,記得做好防護,注意保暖,都來先吃點東西填填肚子。”一遍又一遍,一聲又一聲,小張的聲音在淅瀝小雨中顯得格外溫暖。氣溫驟降的凌晨,志愿者們吃上了熱騰騰的晚飯,干勁也更加十足。
為了更好配合社區工作進行防疫防控各項工作,在社區排起長長的核酸檢測隊伍時,志愿者們還充當起疫情宣講員、交通指揮員,有序引導居民排隊、出入進出口。“我們不給‘大白’添麻煩”,這是志愿者們在現場一線作出的承諾。
直面防疫一線,每個人的內心都五味雜陳,有對家人身心健康的擔心,還有面對眾多小區群眾恐慌疑問帶來的躊躇。志愿者隊伍中的老同志們以長輩的身份安撫年輕同志,指導現場施工人員高效嚴謹完成隔離帶搭設作業,引導現場施工安全秩序。年輕員工們也不甘示弱,與政府、社區保持溝通,不僅在現場積極巡查,查漏補缺,還當起了社區居民的配送員,為社區大爺大媽買生活用品。現場的每個人都扛起了自己的一份責任,以最快速度完成對封控區及管控區的封閉作業,共同創造十七冶速度。歷經11個小時,項目團隊完成了平山新村、師苑新村、鵲橋小區、大北莊、八一大院、八三大院、雙崗新村等12個小區的封閉作業,搭設隔離帶1500多米,完美的移交給第二天的防疫工作人員。
博望區項目志愿者正在道路上安裝隔離帶
3月16日下午,十七冶“寧博一體化”項目部收到博望區政府通知,希望項目能協助區政府,為當地防疫監測站點修建援交通護欄及減速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項目部迅速抽調人員組建“抗疫先鋒隊”,火速趕往現場進行修建。“疫情防控是頭等大事,讓家里的車全部出動!”為提高效率,項目部調動全部車輛駛往防疫站點,護欄、減速帶、施工工具,每輛車都塞得滿滿當當。在一下午的連續奮戰下,項目部順利完成了防疫站點的護欄及減速帶安裝工作,對當地政府強化來往人員及車輛管控發揮著重要作用。
修建結束,天色漸濃。“你們這里沒有準備照明燈具嗎?”“沒有呢,這個站點剛剛建起來,還沒來得及配套。”看著防疫工作者用著簡易臺燈和手電筒辛苦地在黑夜里值守,十七冶的志愿者們決定“順手”為防疫站點添置一些照明燈具。16日的夜晚溫度驟降,頂著凜冽的寒風,小伙子們一寸一寸地將電線嵌裝到減速帶下,最終為防疫站點點亮了盞盞明燈,不僅照亮著道路,同樣也溫暖著人心。
反光背心下的衣服早已濕透,口罩下的鼻梁已有條條印痕。凌晨4點的馬鞍山,一群疲憊不堪的中冶藍身影,在這座按下“慢放鍵”的城市顯得格外突出,他們用十七冶力量筑起社區防疫長城,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責任擔當,也讓社會看到了十七冶人的戰“疫”決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