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靈魂。伏嶺鎮是徽文化核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近年來,伏嶺鎮多措并舉、創新形式,將非遺文化傳承和家風家訓弘揚有機融合,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在伏嶺鎮湖村,有一項技藝精湛、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聲譽遍及滬杭,那就是湖村竹編。竹編對原材料的要求非常嚴苛,必須選用湖村高山上的毛竹,達到足夠生長年限的藤條,以及地道考究的土漆,通過砍、鋸、切、剖、刮、拉、撬、煮、編、織、磨、燙金、燙花、貼花、染篾、漂白和防霉、防蛀等多道工序,精工細作,才能打造出一件完整的竹編制品。湖村竹編所編織的花紋分鏤空、密織和空密相間;色澤有素色,彩色和漆色多種,均秀雅宜人,美觀實用。短片薄如絹,蔑絲細如發,最考究的能達到每寸排列一百二十根。織工圖案的喜、富、壽、萬字等,更增添了皖南民間習俗的情趣。
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家風家訓,伏嶺鎮將二者有機結合。湖村竹匠手藝人胡永望在當地小有名氣,他將竹編與家風家訓巧妙結合,一起尋求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發展的新道路,使湖村竹編“飛”入尋常百姓家,家風家訓“活”在百姓心窩里。在伏嶺鎮湖村,有一項技藝精湛、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聲譽遍及滬杭,那就是湖村竹編。竹編對原材料的要求非常嚴苛,必須選用湖村高山上的毛竹,達到足夠生長年限的藤條,以及地道考究的土漆,通過砍、鋸、切、剖、刮、拉、撬、煮、編、織、磨、燙金、燙花、貼花、染篾、漂白和防霉、防蛀等多道工序,精工細作,才能打造出一件完整的竹編制品。湖村竹編所編織的花紋分鏤空、密織和空密相間;色澤有素色,彩色和漆色多種,均秀雅宜人,美觀實用。短片薄如絹,蔑絲細如發,最考究的能達到每寸排列一百二十根。織工圖案的喜、富、壽、萬字等,更增添了皖南民間習俗的情趣。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勤與儉”,這是《章氏宗譜》中所言,也一直被湖村章氏子孫奉為行世之要。胡永望打造的作品全盤采用竹制骨架,外用細篾編織成花紋,涂清漆描花而成,“勤儉耕讀”四字清晰可見。小小的竹制品匯聚了竹匠手藝人的精妙技藝,也傳承著優良的家風家訓,完美詮釋了獨特的“徽州味道”。
下一步,伏嶺鎮將繼續探索新模式,找尋新方法,深挖傳統文化內涵,用活伏嶺祠堂文化,為培育優良家風家訓增添新的活力,為伏嶺振興“保駕護航”!(記者章蕾 通訊員陳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