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源河畔,“九佳之地”,古法鐵鍋制造技藝在火花與溫度里傳承。“石川鐵鍋在整個徽州地區都是非常出名的,我們制造的鐵鍋口圓邊齊、內外光滑、鍋臍平整、經久耐用、燒紅不炸,是‘績溪一品鍋’的盛具。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古徽州各縣市及寧國、涇縣和浙江等地,廣大用戶都親切地稱我們為‘九佳鍋’。”
張正敢是東源九佳鐵鍋制造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兼業務骨干,從事鍋爐制模和鐵鍋澆鑄已有27年,被評為石川古法鐵鍋制造技藝的縣級非遺傳承人。2021年,張正敢申報了縣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今年,張正敢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成立。談起鐵鍋技藝傳承,張正敢感觸頗深。
敢于擔當,帶領古法鐵鍋傳承走出困境。本世紀初,產業調整后,手工技藝的傳統產業成本大漲,很多古法鐵鍋的傳承人逐漸老去,績溪縣國營鍋廠倒閉,鐵鍋傳承面臨成本增加、人才凋零的困境。張正敢與妻子洪慧敏不懼艱難,毅然決然地傳承了祖父的技藝,開辦了石川正敢鐵鍋廠(后改名為東源九佳鐵鍋制造有限公司),讓古法鐵鍋傳統手工技藝得以保存。辦廠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古法鐵鍋鑄造技藝生產程序復雜,工期長,工作量重,環境艱苦,報酬不高,年壯勞力不愿意從事鐵鍋鑄造工種,年長工人體力又承受不了鐵水澆鑄的重活。辦廠之初招工困難,張正敢與妻子事事親力親為,只為這門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勤于創新,賦予石川鐵鍋新的文化內涵。二十余年來,張正敢致力于保護和傳承古法技藝,汲取傳統方法中的優秀成分,運用泥土制模、柴火烤模,炭火融鐵、捆桿合模、人工撬鍋,手工打磨以及火烤油膜等傳統手工技藝,消除一般鐵鍋的生產中“超重、高臍、通臍、炭灰眼”等通病,使鐵鍋具有“輕便、堅固、耐用、省柴”等特點。同時又在鐵鍋和茶銚的樣式造型上適度創新,積極研發與現代爐具相適應的鐵鍋產品,把尖底鍋通過技藝改造為平底鍋,以適應電磁爐烹飪,將傳統的鍋底開口澆鑄鐵水改成邊沿澆鑄,確保鍋底的平整性,改茶銚豎式手柄為橫式手柄,讓鐵鍋使用更加方便,改木柄為塑制隔熱手柄,讓產品更加牢固美觀。經過改良的鐵鍋產品,既保持了技藝的原真性、傳統性,又滿足了現代人對鐵鍋的各項需求,成為時尚養生的新寵。2014年,石川古法鐵鍋制造技藝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3月,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親臨現場拍攝采風古法鐵鍋制造工藝過程,同年9月,古法制作的鐵鍋被帶上中央電視臺《回家吃飯》欄目。徽菜和古法制作鐵鍋的完美融合,賦予古法鐵鍋新的文化內涵,讓古法鐵鍋制造技藝在新時代煥發著新生命。
勇于突破,傳承非遺技藝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市第二批“四帶”鄉土文化新秀和縣“百名能人”的代表,張正敢夫婦在承傳祖藝、改良技藝、增進收益的同時,還不忘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近年來,公司采用聘用制的方式,帶動周邊12戶農戶務工就業,公司年銷售額280萬元,實現非遺傳承人培養和農戶就業致富雙贏。精湛的制作技藝還吸引了不少攝影家、游客前來研學、攝影,被十余個省市攝影家協會授予“非遺攝影基地”稱號,豐富研學旅游業態,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石川古法鐵鍋制造,延續千年文脈,為徽菜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發揮了重要作用。古法鐵鍋制造技藝的傳承,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活力,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記者汪柯 通訊員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