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是牛羊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素。通過加工處理,秸稈就可變成牛羊飼料,還減少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6月6日,記者來到位于淮南毛集實驗區的安徽糧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張龍正在安排生產任務,車間里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稻草、麥秸、花生秧、玉米稈等秸稈,不是丟棄就是焚燒,不僅污染環境,還造成資源浪費。如今,這些秸稈變成促進農民增收的“香餑餑”。毛集鎮康廟村種糧大戶劉鋼告訴記者:“沒想到,現在1000公斤稻草麥秸能賣250元。 ”
小秸稈撬動大產業。記者在安徽糧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從原料粉碎到添加營養物質,再到制成顆粒飼料裝袋,整個生產流程已經實現智能化。
“我們已建成846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4條生產線日產飼料280噸左右。無論是從生產規模、生產設備上講,還是從生產工藝上比,在國內都堪稱一流。 ”張龍告訴記者,在毛集實驗區工商聯幫助下,企業與安徽農科院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聘請3名技術專家,保證了飼料質量。
如今,產學研合作基地里推出的“牛小子”“羊小子”品牌飼料已遠銷全國各地,很受歡迎。來自內蒙古的經銷商劉立波告訴記者,用秸稈生產的飼料營養全面,適口性好,他已經與基地確定了長期合作關系。
近年來,伴隨著現代農業、循環農業的發展,曾經廢棄的秸稈在科技賦能下有了新用途,毛集實驗區因地制宜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
“下一步,我們計劃征地50畝,再上6條生產線,年消化農作物秸稈10萬噸以上,在促進環境改善、農民增收的同時,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談到未來發展,張龍充滿希望。(記者 柏松 通訊員 徐瑞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