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地下是千年古郡遺址,怎么辦?
“如果沒有檢察機關的依法監督,我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住上新房。今天參加這個聽證會,我心里的疙瘩徹底解開了。”日前,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檢察院就倪某與浙江省文物局信息公開爭議申請監督案舉行的公開聽證會結束后,當事人倪某如是感嘆。至此,這起由浙江省檢察院督辦、歷時4年的行政爭議案件終于塵埃落定。
村民安置房建設突然叫停
2017年7月,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某街道啟動新農村房屋改造建設工作,經抓鬮,倪某等12戶村民被安置到該村長嘉寺南側地塊。2018年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踏勘認定該地塊屬于“章安故城”遺址,要求椒江區有關部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保護,倪某等村民的安置房建設被叫停。安置地怎么突然就變成文物遺址?倪某等村民滿腹疑惑。
2018年3月,倪某向浙江省文物局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浙江省文物局作出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確認涉案地塊為“章安故城”遺址。因對這一信息公開存在疑問,倪某向浙江省文物局所在地的杭州市某基層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因為超過了起訴期限,法院裁定駁回起訴。倪某申請再審,也未能獲得支持。
不能一紙“不支持監督決定”了事
2020年11月,倪某向杭州市下城區檢察院提出監督申請,認為原審裁定違反法定程序、案涉地塊不屬于文物遺址。下城區檢察院經審查后認為,此案確已超過起訴期限,法院判決并無不當。在這種情況下,檢察機關能做的是否只有維持原生效裁判呢?承辦檢察官并沒有簡單地作出不支持監督決定了事。
“該案的爭議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化解。多年來,倪某和家人因拆遷安置未落實,一直蝸居在破舊的老房中,拆遷村民為地方發展作出了奉獻和犧牲,我們也要重視他們的合法合理訴求。”下城區檢察院第一時間成立以檢察長王曉光任組長的辦案組,決定從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的角度推動案件辦理。
辦案組專程趕赴椒江區,查看“章安故城”遺址現場。同時,召集申請人、當地村干部、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聽取各方意見。經過調查,辦案組確定申請人的實質訴求是希望通過訴訟實現“盡早落實安置建房”和“相關部門對章安故城考古確系用于文物保護,不會用于商業開發等作出說明及承諾”。
在此基礎上,辦案檢察官與倪某、浙江省文物局以及椒江區相關部門多次反復溝通,逐步獲得了倪某的認同和行政機關的支持配合。
公開聽證解開申請人心結
鑒于這一案件是由文物保護引發的安置糾紛,為更好釋法說理、化解矛盾,幫助倪某盡快辦理安置建房手續,推進“章安故城”遺址開發保護工作,下城區檢察院向雙方提出召開公開聽證會,讓兩地多個部門同時與申請人進行直接交流,以真誠溝通搭建矛盾化解的橋梁。
今年3月30日,公開聽證會由下城區檢察院副檢察長龔赟燕主持,在浙江省三級檢察機關行政檢察部門在線觀摩下進行。杭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文物保護專家、法學專家、基層群眾代表受邀擔任聽證員,倪某、文物部門、街道代表參加。聽證會圍繞倪某安置房選址地塊是否確系因“章安故城”的考古需要而重新選址、該遺址所在地是否會被用于文物保護之外的其他用途、倪某安置房的建設能否得到保障等問題展開。
聽證會上,文物部門以PPT展示的形式詳細介紹了“章安故城”的歷史價值、目前開發情況、后續規劃,讓倪某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了直觀的認識。相關行政部門針對倪某訴求提出了務實的解決方案,倪某也表達了自己對家鄉文物保護的關心和支持。
“文物是寶貴遺產,文物部門依法保護了文物,沒有做錯;申請人為保護文物作出犧牲,也應當得到合理的安置。”浙江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吳志強說。
“檢察機關開展行政爭議化解工作促進了現有法律框架內行政訴訟無法解決的實際矛盾,真正實現案結事了,增強了群眾獲得感。”杭州市人大代表、浙江錦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樊德珠和杭州市政協委員、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旭虎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檢察機關既要保護優秀文化遺產,又要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杭州師范大學沈鈞儒法學院副教授趙元成認為。
“通過聽證會,推動申請人能盡早住進新房,老百姓可以放心踏實了。”作為基層群眾代表的下城區長慶街道浙大御蹕社區調解員潘美華直截了當地說。
……
聽證員們從不同角度,結合自身專業發表了各自意見。
“我愿意接受異地安置方案,希望政府能早點讓我們住上新房!”倪某最后表態。椒江區政府部門當場承諾會加快推進安置房的建設。聽證會一結束,在檢察機關的組織調處下,倪某當即簽訂了息訴罷訪協議。
“該案關乎村民房屋安置私益,還涉及文物遺址保護社會公益。行政檢察聽證會搭建了群眾與政府的溝通平臺,讓老百姓有說理的地方。各方從不同角度釋法說理,以公開促公正,推動了法治政府建設,體現了行政檢察的獨特價值。該案的成功化解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法治‘樣板’,也為檢察機關的履職提供了生動經驗。”一直指導該案辦理的浙江省檢察院一級高級檢察官傅國云評價說。(范躍紅 朱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