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馬頭鎮農產品綜合服務中心去年底運營以來,我再也不用起早貪黑把家里的大棚蔬菜往批發市場運了,村干部安排專人每天上門收,根本不用擔心蔬菜賣不掉,我們打心底里感謝政府。”日前,淮陰區馬頭鎮碼頭村村民陳永祥高興地告訴記者。陳永祥所說的農產品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得益于淮陰區開展的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行動。
去年以來,淮陰區通過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把鄉村各類空間從公私不分的束縛中、邊界不清的狀態中釋放出來,推動各種要素充分流動,為鄉村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帶動村集體收入快速增長,既提升了鄉村人居環境的“面子”,又優化了集體資產資源合理利用的“里子”,更鞏固了基層治理的“根子”。截至目前,該區通過公共空間治理,共入賬村集體收入1582.7萬元,村均約25.95萬元。
【資料圖】
美了“面子”
讓“巴掌地”成為“增收地”
走進淮陰區南陳集鎮頭堡村,每家農戶的庭院前,統一修葺的青石矮欄整齊有序,院里種植的玫瑰錯落有致……作為該鎮公共空間治理示范村,頭堡村依托整治后的“巴掌地”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悄然改變人們對傳統鄉村雜亂無序的刻板印象。
“一直以來,農戶家前屋后的‘巴掌地’存在種植品種不一、堆放零散雜物、擠占路肩等現象,不僅人居環境面貌差,更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為響應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號召,我們積極開展‘巴掌地’整治工作?!鳖^堡村黨總支書記徐錦勝介紹,為了讓“巴掌地”成為“增收地”,村里創新實行“國有企業+村集體+農戶”的運營管護模式,由區農業公司牽頭負責前期種植及后期銷售,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并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村集體和農戶以土地入股,負責日常管護和采摘,形成“以戶為單位、一戶一責任人”的管護機制,收益分成比例為40%、20%、40%。“我家門前的1畝地全種了玫瑰花,等到開花季,不僅花開一片、景色優美,還能增收3000多元,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頭堡村村民齊志海樂呵呵地說。
近年來,淮陰區充分挖掘鄉村公共空間多重價值,切實把公共空間精準“騰出來”、有效“用起來”、長效“管起來”,讓公共空間“美起來”。在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過程中,該區從改變村容村貌入手,開展人居環境大整治行動,全面清理公路沿線和溝渠河塘邊環境,整治房前屋后亂象,重點對太山村、碼頭村、頭堡村、高堰村等進行人居環境優化升級,通過外立面改造、雨污管網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等,逐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以生態、綠色、文明、宜居的理念重塑優美鄉村環境。
做實“里子”
讓“閑資產”變成“活資本”
近日,在高家堰鎮高堰村,剛收割的紫甘藍又大又飽滿,淮安天賜福綠色蔬菜有限公司負責人錢月軍捧著兩顆紫甘藍,心里樂開了花。“通過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項目區內溝、渠、路經平整,溢出106畝村集體土地。我們對這106畝土地進行連片流轉、開發經營,推動集體土地資源保值增值。”錢月軍告訴記者,公共空間治理使“小田變大田”,并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還促進了農田增效、農產品增產。
同樣,在馬頭鎮碼頭村,通過公共空間治理,整理出大量“沉睡”資源,率先利用收回的16套閑置房屋建立農產品綜合服務中心,通過“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村書記擔任農產品經紀人+村民進行凈菜加工”的形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形成企業獲得優質農產品貨源、農戶擁有穩定售賣渠道、合作社賺取農產品加工費用“三方共贏”。
碼頭村黨總支書記李衛軍介紹,目前,農產品綜合服務中心已建成使用,可服務周邊10個村、15個種植大戶近1200畝的農產品銷售,每年可為碼頭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8萬元,帶動本村人員就業10余人。
以空間治理帶動產業發展,淮陰區把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舉措,進一步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為產業發展蓄勢賦能。在馬頭鎮、南陳集鎮、高家堰鎮3個先導鎮的62個先導村先行先試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針對村集體資源資產“七空間一資源”,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做好空間管理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規劃,推進產業融合,凸顯區域產業特色。
扎牢“根子”
讓“長效化”成為“動力源”
2022年,高家堰鎮在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問題排查過程中發現,洪澤湖沿岸屬于村集體所有的洪澤湖擋浪堤背水面魚塘存在違規侵占、不規范發包等問題。該鎮利用公共空間治理契機,聚焦村集體資產資源,統籌推進“村資鎮管”改革。
“我們引導黨員群眾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公共空間治理工作。通過訪漁民、看現場、座談等方式,掌握洪澤湖擋浪堤背水面魚塘問題現狀。在廣泛收集民情、還原歷史的基礎上,由鎮黨委建議、村‘兩委’商議、黨群共同決議的方式妥善處置。在規范操作的同時,有效杜絕人情出租、優親厚友等現象,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促進了鄉村有序和諧。”高家堰鎮負責人朱家峰告訴記者。
群眾有呼聲,政府有響應,通往鄉村振興之路的“幸福門”越來越寬敞。去年以來,淮陰區高規格成立區級攻堅指揮部,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掛帥指揮。馬頭鎮、南陳集鎮、高家堰鎮3個先導鎮完善“1+N+N”責任網格,各先導村形成“一村一專班”,推進鎮級落實、村居自治,形成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同時,該區貫徹“全面清、有序收”總要求,聚焦“清收用管”四字訣,聚力“區級統籌、鄉鎮推進、部門聯動、村居實施、群眾參與”五方集成聯動,探索出一條系統化、標準化、法治化、長效化的鄉村公共空間治理道路,提升了治理水平,塑造了文明鄉風。
淮陰區將以惠民為核心,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共治共享,形成“一村莊一特色,一空間一風景”,做到點上示范、面上開花,進一步釋放發展紅利,實現強農靚村富民新成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