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雨生百谷。在姑蘇區蘇錦街道大觀名園小區,一棵巨大的玳玳花樹也迎來了盛開期。這棵從動遷農民祖輩手中傳下的玳玳花,如今搬進了現代化小區,花香四溢,惠澤四方。
這棵祖傳玳玳花的主人,現在也成了爺爺,三代同堂,他用祖傳的炒花茶的方法,制作傳統蘇式花茶,贈予友鄰,傳承家風。
(相關資料圖)
花樹冠徑六米
花朵掛滿枝頭
“一般玳玳花都是盆栽,你這棵這么大!真是頭回見!”在大觀名園小區,幾乎每天都有人來參觀這棵巨大的玳玳花,這棵落地栽種的玳玳花有兩層樓高,花樹冠徑達到了6米,讓參觀者紛紛咂舌。
最近幾天,隨著溫度的升高,這棵巨大的玳玳花樹,爆發出十足的春天的力量,滿樹的花朵迎來綻放,并在春風中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這棵玳玳花的主人在一邊十分自豪,并邀請大家嘗一嘗他自己炒制的玳玳花茶,“這是傳統蘇式炒法,泡一杯,能香三天!”
今年72歲的花主人叫鄭盤生,曾經的虎丘鄉花農,如今住進了大觀名園小區。2006年搬遷時,他舍不得爺爺傳下來的這棵玳玳花,經過業委會和物業同意后,將當時已經有一人高的玳玳花樹搬進了小區,并悉心照料。“我小時候,爺爺把它帶回來,栽種在盆里。如今,我也成了爺爺,它的主干直徑達20厘米。根據我多年種花的經驗,可能是蘇州最大的玳玳花樹了。”鄭盤生解釋說,“蘇州相對浙江福建,氣候冷一些,大多都是暖棚盆栽,所以樹形不大;偶有和我一樣落地種的,因為玳玳花長勢很慢,所以我這棵時間占了優勢。”
共享玳玳花香
復原花茶技藝
谷雨是春天最后一個節氣,至此時節,暮春已至。
“馬上雨水就要多了,我們就要把花摘掉,炒制花茶。”鄭盤生叫來了自家兄弟,一起為這棵巨大的玳玳花搭上支架,以便采摘。
滿樹鮮花,鄭盤生忙碌了整整一下午,采摘了六斤玳玳花朵,“玳玳花花期很短,不過十來天光景,最多一年,我摘了六十斤。”說罷,他趕緊提著剛剛采摘的鮮花,來到廚房,炒制最為新鮮的花茶。
“我們祖輩就是虎丘鄉的花農,爺爺輩開始就種花、采花、做花茶。”一邊倒出剛剛摘的花朵,一邊打開煤氣灶點燃大火,“先要急火,快速收干水分, 能夠鎖住香氣。”鄭盤生快速抖動鍋子,避免炒焦;十余分鐘后,他又調至小火,“蘇州的花茶非常講究,要炒出花香,但是又不能太香艷,不然就叫‘奧味’。”
舊時,蘇州的花茶能夠通過大運河運往京城上貢,就是憑借著其香而不艷的氣質。不多時,鄭盤生的家中已經全然被這股素雅綿長的香氣包裹。至快干未干之時,鄭盤生又關停了火苗。他將炒制半干的花茶,放入竹匾,放在陽臺晾曬,“這是蘇式花茶與南方花茶最大的不同之處——半炒半曬——這樣花香能夠經久不散,喝過口齒生香,甚至空杯留香。”
搬至大觀名園小區,每年谷雨時節,鄭盤生都要和鄰居們分享他炒制的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養胃、安神之效,現在傳統的老法花茶都不容易買到,我就送給大家。”
傳承祖訓家風
玳玳花傳代代
鄭盤生兄弟留著半樹花朵,一來為了繼續香芬四鄰,一來也為了留存結果。“接下來溫度再升高,玳玳花就會結果了,和其他果子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們成熟后不會脫落,而是繼續掛在枝頭,和來年的新果同掛枝頭,所以也被成為‘玳玳花’。”鄭盤生解釋著玳玳花名的來歷,也講述著自家傳承的祖訓家風,“爺爺種花時就和我們講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舊時,鄭家以及周邊花農都是非常辛苦,“當時沒有水泵,大家伙夏天時候要挑水灌溉,天氣越熱就越要忙碌;而到了冬季,為了讓花樹過冬,還需要搭棚,燒炭。這樣到了來年春天,花樹就會有盛開的回報。”如今鄭盤生也成了爺爺,依然把這句最為樸素的祖訓時時牢記,并向晚輩言說。
而這棵巨大的玳玳花也因為有了這樣代代相傳的家風,變得更為有價值,成了小區的“明星樹”。“當時,鄭盤生因為不舍得丟棄祖傳的玳玳花,請求業委會同意其栽種至小區。現如今,這棵玳玳花成了小區的‘名花’,居民們都要來聞一聞香氣,感受其福蔭。”大觀名園社區黨委書記陳琦索性將鄭盤生聘為了“小區能人”,為居民一起栽種玳玳花,“我們準備請老鄭為我們在小區栽種一列玳玳花林,一方面玳玳花是蘇州著名的‘三花’之一,我們一起傳承蘇州歷史;另外,玳玳花也有別樣的寓意,這個代代相傳的傳家寶,我們也不能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