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涼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夢想。如今,這個“夢”已越來越接近現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7日,記者從“金磚國際和平村巨型稻(稻蛙、稻蟹)實驗示范基地”觀摩現場暨專家座談會上了解到,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巨型稻,已被禾下夢農業發展(江蘇)有限公司引種到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和江都區郭村鎮。
“巨型稻”有哪些特性?稻秸稈個頭比人還高,能帶來哪些好處?引入揚州市試種,有怎樣的考慮?一個新品種在推廣種植之前,需要哪些前提條件?
巨型稻“稻魚共作”秧苗栽插中
“身材”高大壯,高產又高抗
“巨型稻具有高產、抗倒伏、抗病蟲害、耐淹澇以及耐旱的特點。”在隨后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夏新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巨型稻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既高產又優質,理論產量可達單季畝產千公斤以上。“袁隆平院士生前曾評估:‘只要種植技術過關,巨型稻單季畝產可達1200~1500公斤。’。”巨型稻米飯柔軟清香,口感好,營養豐富全面,可以和國內優質大米相媲美。
“身材”高大壯的巨型稻,具有抑制雜草的特性,能大范圍遮蔽自身下部的土地,使雜草無法獲得足夠的陽光、難以生長,既為農民節約了除草成本,又增加了收益。不僅如此,足夠高的“巨型稻”還可以增加稻田的蓄水深度,水田里不僅可以養鴨,還可以養魚、蝦、蟹。這種種養結合的立體農業模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巨型稻秧苗明顯比普通稻苗粗壯
秸稈可青貯,還能代木材
據介紹,已獲得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的巨型稻種質,其稻蔸分蘗多(一粒種子可以分蘗出超過80支稻穗);稻稈粗壯,具有韌性好、抗倒伏能力強、耐鹽堿等特性。成熟“巨型稻”能長到2米多,其秸稈產量是普通水稻的2-3倍。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巨量”的秸稈如何處置?
由于巨型稻成熟期籽黃葉綠,青稈期即可收割,其秸稈可粉碎后用作青貯飼料,解決冬季牛羊牧草短缺問題。此外,由于巨型稻秸稈纖維是一種天然纖維素纖維,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紙、生產板材、制作工藝品、生產活性炭等,可以節約大量木材,保護寶貴的森林資源。
巨型稻“稻魚共作”秧苗栽插中
如試驗成功,將更大范圍推廣
“巨型稻的另一個優勢是適生能力強,無論是鹽堿地還是灘涂濕地,都可以正常生長。”“禾下夢”公司負責人、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金磚國際和平村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湯國華說,目前巨型稻已在全國22個省市310個種植點推廣種植。“從各地種植產量反饋情況是,巨型稻每畝單季產量要比普通水稻高出200-300斤。”
據介紹,目前“巨型稻”系列已經有6大品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會有更多具有優良特性的新品種出現,以滿足全國各地種植農戶的需要。湯國華表示,“巨型稻”仍然依靠雜交的方式進行培育,如果在揚州試驗成功,下一步可能會在里下河地區等更大范圍推廣種植,不斷提升“巨型稻”耐嚴寒、耐鹽堿、耐旱、抗病蟲害等方面的能力。
夏新界也表示,未來,技術路線成熟后,可以推出“巨型稻”的常規品種,即采用非雜交方式育種,從而降低種子成本,將“巨型稻”在全國范圍快速推廣。
(來源:揚州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