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草木蔥蘢,在這夏收夏種的忙碌時節,6月3日—4日,2023優質地理產品生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古黃河泛區大會在豐縣舉行。
秀美的飛龍湖畔,科創中國—優質地理產品生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生境)專業科技服務團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200余人相聚于此,共同探討生境保護成果,分享鄉村振興經驗,助力古黃河泛區加快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會上,豐縣特色農產品牛蒡、蘋果、梨,入選古黃河泛區生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
從一場大會看見“綠”的底色
(資料圖片)
“古黃河泛區是一個特殊的地理概念,在文字記載的地方志中,這里曾決口、漫溢、泛溢不斷。”與會嘉賓、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韓茂莉在主旨演講中介紹說,近年來,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指引下,古黃河泛區走上“水害”變“水益”的道路。
經過70年的治沙、水利建設,曾經泛濫的黃河故道已然變了模樣——綠色長廊串起一座座新城、一個個新村;黃泛沉積深厚的黃土,成為優質地理產品生長的沃土“家園”。
豐縣,是黃河泛濫決口入江蘇的源頭,也是我省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建設的起點。
2013年,我市拉開了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治理工作的序幕,豐縣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推進下,先后進行了兩輪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治理工作。十年后再看,總面積為381公頃的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宛若鑲嵌在這條綠色長廊上的明珠——
乘船從蘆葦叢生的河道中穿行,鳥歡魚躍、舟移景換,岸邊杉木蔥郁、果香陣陣。十里黃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頃荷花蕩、萬畝梨樹園。這是豐縣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答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古黃河泛區這一特殊的地理單元,綠色蛻變悄然發生,地理學研究成果不斷落地生根,經濟發展模式持續更新。
2021年,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啟動了“優質地理產品生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2021—2030十年行動計劃”。“兩年多來,覆蓋11個省(區)的17個案例通過開放科學、大數據和物聯網以及案例工程的方式被成功推介,并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區域‘一國一品’計劃評選為‘好實踐’案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闖介紹說。
從入選案例看見“質”的提升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嘉賓對‘豐縣牛蒡古黃河泛區案例’‘豐縣蘋果黃河故道(大沙河)生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豐縣梨古黃河泛區生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進行了現場考察并授牌,必將全面提升豐縣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常家兵說。
在考察位于大沙河果園五分場的盛世梨園時,這里的種植科技收獲了嘉賓們的點贊。果園覆草、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一整套的優先技術不僅提高了優質果率,更生產出了無公害產品。
在豐縣范樓鎮,牛蒡標準化生產和深加工的同時,綜合服務、倉儲物流等配套一應俱全,以點帶面的產業模式促成產業集群的不斷壯大。
豐縣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十分有利于牛蒡等根莖類農作物和蘋果、梨等果樹的生長。早在2021年,豐縣就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優質地理產品生境認證與推廣上開展合作,力爭打造豐縣農產品“金字名片”。
近年來,豐縣更是發揮果園、濕地等生態資源優勢,挖掘大沙河創業文化、黃河故道文化,組織舉辦梨花節、蘋果節、文化旅游節、豐收節等康養騎行、攝影大賽系列活動。
優質地理產品在不斷擴大品牌優勢的同時,也助力產業升級、全域旅游等領域不斷提質。
從合作共贏看見“新”的未來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豐縣一直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排頭兵”。聚焦“果、菌、菜、牧”四大特色產業,這里正不斷做大產業集群,農業年產值超240億元。
地理標志農產品對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弘揚農耕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構建起“從田園到餐桌”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插上“數字化”翅膀勢在必行。
田間全天候監測、遠程操控,生產經營有了精細化管理;電子商務、直播帶貨,數字化應用帶動富民增收。豐縣也因此獲評“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全國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等。
在此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豐縣公共數據中心簽署“全球變化科學數據出版系統世界數據中心可持續發展應用分中心”戰略合作協議,豐縣的農業數字化前景,未來可期。
當前,豐縣正按照徐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戰略部署,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全縣綠色低碳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重點工作,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次大會,豐縣牛蒡、豐縣蘋果、豐縣梨入選黃泛區案例,必將提升品牌優勢,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致富增收。合作協議的簽訂,也有助于豐縣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農業數字化應用場景的推廣。相信豐縣一定能夠把握機遇,做優、做靚鄉村振興的“豐縣新篇章”,不斷為黃泛區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注入“豐縣新動能”。
(來源:徐州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