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教育部批準成立12家高校未來技術學院,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推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搶抓先機謀新篇,同一年,無錫與12家高校未來技術學院成功“牽手”,成為全國首個與高校未來技術學院全面合作的城市。
當高校孕育的前沿技術種子植入無錫這片開放包容的科創熱土,兩年不到的時間里,校地雙方在產業、項目、人才方面的合作不斷推進并取得實效。
搶抓未來技術 全面深化合作發力未來產業
去年年底,無錫與北京大學共建的北京大學長三角未來健康研究院落地高新區。研究院依托北大未來技術學院,聚焦生物醫藥技術,在精準醫學、醫療器械、智慧醫學等生命健康領域打造國際頂尖科學及工程化研發平臺,重點開展前沿技術孵化、產業轉化、人才培養等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自從和12家高校未來技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以來,無錫蹄疾步穩推動合作事項。梁溪區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籌建實習實訓基地,目前基地大樓已完成裝修,將圍繞信息技術、無人機等方向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合作;錫山區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與發展,推動地方、企業和高校在創新創業、學生實踐、學術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惠山區攜手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東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從設立獎學金、攻關科研項目、聯合培養人才、推動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落好關鍵子,下好先手棋,無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支撐引領、創新元素導入。全面合作的協議文本中明確寫道,以5年為合作期限,與各未來技術學院總體形成“2+1”合作模式,即無錫給予每個學院未來技術太湖獎學金、未來技術創新基金2類政策資金支持,與每個學院共建未來技術太湖創新中心和實習實踐基地。
“我們現有的創新舉措,并非為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側重擴大高校‘朋友圈’,用‘未來人才’提前布局未來產業,從而蓄積起城市新一輪產業競爭力?!笔锌萍季秩耸勘硎?,更多的是支持人才和技術的培育和發展,也希望無錫的創新驅動能吸引到更多英才。
培育未來人才 加快推動實習實踐基地建設
把未來技術學院的人才請來無錫,共同種下啟蒙未來的種子。
在未來技術學院的“藍圖”中,大學生實習實踐無錫基地建設是重要一塊。目前,全市各板塊已至少完成1家大學生實習實踐無錫基地建設,聯合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積極組織學生赴錫參與企業實習與項目實踐,協助企業吸引人才落地。
7月初,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的60余名師生前往中國南山無錫車聯網小鎮、蜂巢能源等錫山優質企業進行交流研學,豐富充實的實踐活動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探索創新的種子。學生季諾澄表示,“無錫是工商名城,通過實地參觀,我了解了能源產業第一線的科研環境,直觀體驗了智能網聯賦能下的智慧城市運轉模式。特別是在和當地企業家、老師的交流過程中,迸發出了許多創意的火花,使我受益匪淺?!?/p>
去年8月以來,一次次實打實的社會實踐在無錫這片科創沃土上火熱開啟。濱湖區組織清華大學調研團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力促清華高端資源與濱湖科創資源結合,今年還有5名清華學子來到江蘇源清動力技術有限公司進行生產實習;江陰高新區與哈工大威海校區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未來技術江陰創新基地”,包括學生社會實踐江陰基地、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和產教融合基地,打通校企通道。
另外,我市還與各高校未來技術學院在學生培養、創新創業、掛職鍛煉等方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加快專門人才的培養。今年,天津大學組織科技鎮長團來錫掛職;中科大完成未來技術學院量子信息英才班兩屆學員考核選拔;上海交大未來技術學院成功申請“可持續能源”本科新專業,正在積極推進8個研究中心的建設……
瞄準成果落地 以更大力度促進產學研合作
開展產學研需求對接,無錫目標明確,并已逐步搭建了一個市與校、校與企的合作交流平臺。江陰、梁溪、惠山、濱湖、新吳、經開等板塊針對各高校未來技術學院領域方向,精準征集普萊醫藥、祥生醫療、科恩制造、斯考爾、源清動力、亞天關電等本地企業400余項技術需求,組織近30場企業與未來技術學院教授團隊線上、線下洽談交流。
借力合作交流平臺,優質項目精準導入無錫。梁溪組織人才項目團隊報名參加2022中國無錫“太湖杯”國際精英創新創業大賽,共有6個項目團隊進入復賽,目前正積極推動復賽項目在錫落地;錫山組織上海交大凌玉燁教授團隊創業項目參評“錫山英才計劃”并獲批;新吳區組織云工場與西交大軟件學院共建人工智能與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中電二、威孚高科、國聯金投啟源等與西交大國家儲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共建西安交通大學-無錫高新區儲能創新聯合體,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提升企業產品科技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基于未來技術合作的良好基礎,市校合作全速競發?;萆脚c天津大學共建的天津大學無錫研究院將重點圍繞先進動力、氫能和儲能、智能制造與裝備三個重點方向,加快引進高水平科研團隊,啟動科技公共服務平臺規劃建設。
“過去市校合作更多的是原則性的協議,現在圍繞無錫‘465’現代產業集群中緊缺的技術需求,將更大力度支持高校院所與本地企業合作,吸引更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來錫轉化,讓每個領域都有高校院所機構的支持賦能。同時,本地企業通過高校的技術導入,也有望得到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笔锌萍季窒嚓P人士解釋道。
擁抱未來,打造“理想之城”。無錫有堅實的產業基礎,高校有穩定輸出的人才。8月22日,2023未來技術合作(無錫)大會在太湖之畔拉開帷幕。未來,城與校的新一輪故事必將更加精彩。
(來源:無錫博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