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數據顯示,2011年廣西啟動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累計完成遺體器官捐獻1910例,捐獻大器官5214個,捐獻量排名全國第七。
當天,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行了中國器官捐獻日主題公益活動,由器官移植專家、志愿者、曾經接受器官移植的康復者等,從不同角度接受公眾的相關咨詢。
來自廣東湛江的黃豪杰在2007年被確診患上了尿毒癥,那年他只有22歲。此后,他開始了長達13年的血液透析。黃豪杰告訴記者,他居住在一個海島上,每周三次從島上坐船到陸地上的醫院做透析,每次往返都要花一整天時間。
然而,透析時間長了之后,黃豪杰的并發癥越來越多,嚴重貧血,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到后來連骨頭都開始痛了,只有移植新的腎臟才能讓他有質量地活下去。
在焦急等待了1年之后,黃豪杰終于等到了匹配的腎源。今年3月19日,他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接受了腎移植手術,目前各項指標已基本恢復正常。黃豪杰說,他非常感謝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我要對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重獲新生的他也投身于器官捐獻的宣傳工作中,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了解和支持器官捐獻,讓更多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病人能像他一樣獲得第二次生命。
廣西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黃吉寧介紹,廣西2011年7月試點開展器官捐獻工作,之后遺體器官捐獻案例逐年增多,從2011年的11例,到2017年后每年300多例,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累計完成了遺體器官捐獻1910例,捐獻大器官5214個,累計捐獻例數在全國排名第七位。
廖吉祥是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公眾對器官捐獻意識的改變,他最有感觸。廖吉祥告訴記者,這幾年明顯感覺到公眾對器官捐獻的認知度提高得比較快,捐獻案例持續增加,跟家屬的溝通也不像從前那樣困難,甚至有家屬主動提出捐獻。然而,總體來說,器官捐獻拒絕率依然較高,據不完全統計,現階段器官捐獻同意率不到10%。所以,推進器官捐獻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和關注。
當天,自治區人民醫院在南寧市青龍崗長安墓園舉行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志愿者、移植醫師代表和器官移植受者等人向捐獻者深深鞠躬,寄托哀思,表達敬意。同時,該院在院內舉行宣傳活動,不少市民現場用手機完成了器官捐獻志愿者登記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