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集研發、設計、制造為一體的農工商真絲綢專業化知名企業,面對日趨嚴竣的競爭和挑戰,如何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江蘇華佳集團公司通過強化二產造血功能,反哺第一產業、培育第三產業的模式,使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后勁得到進一步加強。
秋冬時節,在有著700畝規模大小的吳江區蠶桑科技示范園內記者看到,只有零星的幾名工人在忙于田間管理。與傳統的人工種桑模式不同的是,這里的桑樹澆灌全部采用滴灌式,還有除草、翻耕和采桑等也都是機械化操作。工人周菊英告訴記者,“原來700畝桑樹田人工起碼要50至60人管理,現在機械化種植以后10多個人就夠了。”
這是江蘇華佳集團公司致力于打造一個集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智能化的種桑養蠶示范基地的一個縮影。華佳集團公司擁有從育種、種桑、養蠶、繅絲、捻線、織造到服裝、家紡完整的真絲綢產業鏈,是集研發、設計、制造為一體的農、工、商真絲綢專業化知名企業,主打的“迎春花”白廠絲和“桑羅”服裝分別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那么為何現在還要專注于一產、從事蠶桑種植?
集團董事長王春花說,“我們這個行業競爭優勢靠什么?就是原料繭。如果我們現在的原料繭沒有,以后有沒有可持續發展就很難說。像我們的“桑羅”品牌,在以后到處去求人家買一點原料繭,質量就不保證,也沒有對市場控制的能力。第二個,我們現在“桑羅”這個品質為什么這樣好,那我們的產品質量肯定比人家好。”
據了解,目前蘇州桑樹種植主要集中在吳江區,但整個面積也不過3萬畝左右,這與上世紀90年代初蘇州種植桑樹最高峰時總規模達20萬畝相差甚遠。為此,早在2006年,華佳集團公司就在廣西象州縣投資建造了十幾個繭站、一家20組規模的現代化繅絲廠和具有先進技術的蠶種場。2016年,它們又成立了云南分公司,通過“訂單農業”和“土地流轉”的形式,以近3000畝優質桑田為基礎,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現代桑蠶基地。基地通過改良桑樹品種及科學化種桑養蠶,增加畝產桑葉產量,使畝產鮮繭由原來的120公斤左右可提高到160公斤左右,穩定了蠶繭數量和質量,促進了優質繭、生態繭的產出比。
這次華佳集團又在平望鎮投資打造700畝的蠶桑科技示范園,王春花說,“我們準備在三年中將這一塊土地打造成種桑養蠶的一個科研和培訓中心,同時跟技術交流的現代種桑養蠶的一個模塊。那么這個模塊做了以后,我們華佳的目標要在全國種植5萬畝的桑地。那么我們體會到將來的發展肯定是老齡化,那只能靠自己工廠化養蠶,這樣對養蠶的勞動力大大的減少。”
種桑養蠶是蘇州的傳統產業,而絲綢文化又是蘇州的一張亮麗名片。蘇州市林業站站長姚新華認為,華佳集團公司的創新發展模式不失為一個好的嘗試,他說,“這個原料繭能夠發展么,對當地后加工和整個產業的發展肯定是一個帶動。工廠化養蠶目前還在探索階段,面上還沒有到太成熟的推廣階段,但是作為在我們蘇州有這樣一個嘗試和示范,一方面,對我們傳統產業怎么樣應用一種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去突破原來的一些制約,能夠有一個新的發展,我覺得這個肯定是一個比較好的嘗試;第二個,假如能夠成功的話,對今后原料繭的自檢、對提高原料繭的質量,那肯定是一個比較好的措施。”(蘇州廣電全媒體記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