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作為南京市經濟體量最大的區,江寧區舉行2019年首場新聞發布會。
從發布會現場看到,該區發改局、經信局、科技局、文廣局等部門負責人“現場述職”,通報了2018年的“成績單”,并描繪了2019年的“小目標”和“路線圖”。
回顧過去一年,江寧區政府新聞發言人、區政府辦主任吳德厚稱,雖然“困難超過預期”,但江寧區交出了一份成績也“超過預期”的答卷。
據江寧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該區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實體經濟加速壯大,科技領域多項核心指標也領跑全市。
“我們用全市1/40的工業能耗,創造了1/4的工業產值。” 江寧區發改局副局長龔軻介紹,去年該區GDP達2134億元,增長約9%,高于江蘇省、南京市的均值。也是在2018年,江寧區位列全國工業百強區第9位,全省第2位。
江寧區的五大地標產業之一——綠色新能源汽車實現產值864億元,占江蘇全省市場份額11%;另一地標產業智能電網則實現了產值1200億元,電力二次設備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
2018年江寧區凈增高新技術企業305家,新型研發機構簽約數占南京市27.8%,兩項數據均排名南京全市第一。此外,該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位居蘇南首位,創新能力全國領先。
那么,2019年以建設創新名城核心區為目標的江寧區,又將從哪里尋找突破口?
江寧科技局局長貝淑芳稱,江寧要做“全市科技創新創業的主戰場、排頭兵、領頭雁”,將力求在4個“度”上實現更大的跨越——拓展匯聚創新資源的廣度、提升校地融合發展的溫度、點燃企業創新創造的熱度、加大科技精準服務的力度。
第一項工作是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據貝淑芳透露,將開展精準的科技招商、吸引重點國別的頂尖人才、優勢產業和先進技術領域落地。
其次,要促進高校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特別是放大環東大知識創新圈、南工程科教創新園、北大創新訓練營南京基地等創新平臺優勢,同時加快未來網絡、紫金山實驗室等重大科學設施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落地江寧。
澎湃新聞還了解到,為力爭江寧高新企業總量達1000家的目標,江寧區今年還將出臺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的系列激勵政策措施,突出企業創新地位強主體,并圍繞地標產業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此外,還將完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還將高效運營江寧科技創新中心,建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科創服務“綜合體”。“力求2019年引進科技服務機構累計達50家,科技服務業收入實現410億元。”貝淑芳說。
從2018年11月起,南京市和江寧區相繼出臺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0條”、“10條”等多個政策措施,為民營企業“紓困助力”。江寧區經信局局長詹明杰表示,去年一年,江寧區為企業減負80億元。2019年,江寧將繼續利用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民營企業快速發展。
比如,在資金方面,要把全區范圍內所有支持經濟的80%的相關資金投放于民營企業,并爭取在兩年內清欠國有平臺、國有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對于民營企業的欠款。
標簽: 江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