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的發行量是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之一。2019年伊始,財政政策已經一馬當先。
過去一年中,地方債的走勢如何?2019年開年又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梳理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債登”)信息披露發現,2018年地方債的發行呈現出年初低開、二季度提速、8月達到高峰的趨勢。具體來看,7月開始攀升(7569.54億元),8月達到頂峰(8829.70億元),9月開始下降(7485.46億元),10月大幅降為2560.31億元,12月則降至638.12億元。
2018年8月以來,財政部連發《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三份文件,在前期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松地方債發行限制要求,明確要求地方政府2018年新增的1.35萬億元專項債券要在10月底發放完成。
一位在中債登負責地方債發行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2018年的情況與往年并無太大不同,到2019年才出現了較大變化。
2018年新增一般債券8300億元,專項債券達1.35萬億元,其中2018年7月以來372只新增專項債發行期限集中在5年及以上,有利于緩解未來債務集中到期壓力。
根據《預算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地方債發行一般在每年二季度才開始明顯增多,并以置換券為主,地方新增債券則往往要到每年5月前后才開始發行,這導致每年的地方債發行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募集資金投放時間窗口相對有限,影響了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的穩增長效果。
2019年大為不同
2019年地方發債節奏將與前兩年不同。
相較往年,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不僅提前下達了,而且也提高了。
2018年12月29日,國務院受權提前下達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合計1.39萬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5800億元、新增專項債務限額8100億元)。這1.39萬億元新增債務限額將分配給36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再由各省市下達至下轄市縣。這意味著,與往年相比,2019年初,地方政府就可發債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也可“借新還舊”緩解償債壓力,對沖經濟波動壓力。
1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對提前下達的1.39萬億元地方債要盡快啟動發行,抓緊確定全年專項債分配方案,力爭9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
財政部部長劉昆則在1月10日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采訪時表示,盡快啟動發債工作。要求各地1月份啟動發債,部分一季度不具備施工條件的如東北地區等,可以結合實際適當延后。決不允許出現因新增債券遲遲不能發行影響重大項目進展情況。地方債發行在春節前啟動,早于往年約兩個月。
從1月15日起,河南、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福建、天津、云南、四川、浙江等多地將開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月發行總規模預計超過2400億元。
負責地方債發行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1月份要發債的省份與地區將達到20余個,多數將在各地地方兩會結束后,集中于1月30日與31日完成發行。
興業研究預計,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約2.3萬億元,加上到期續作,總計約2.7萬億元。如果要在9月底之前完成發行,預期二、三季度將是發行高峰,4-8月月均供給或超過4000億元。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鐘輝勇向澎湃新聞表示,地方政府將在1月下旬開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較往年有所提前,全年地方債供給料增加。地方債放量為基建提供資金來源,使基建投資增速回升,有望支撐2019年經濟增速。
新年以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始
提前下達的地方債則為基建提供了必需的“彈藥”。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被視為對沖的最重要手段。而在非標、融資平臺等“偏門”逐步堵上之后,財政赤字、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正門”成為寬基建的核心手段。允許提前發行地方債,有平滑地方債發行壓力。
鐘輝勇稱,今年提前下達地方債額度釋放出了重要信號,是地方財政狀況的重要風向標,以此可看出地方財政狀況相對較為緊張,既需要承擔減稅政策帶來的壓力,還需要通過穩住基建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撰文指出,財政部“23號文件”關上了地方政府不規范融資的“后門”,但是還需要打開“前門”,在承擔壓力的過程中更加“有所擔當”。張斌分析認為,財政政策在“堵后門”的同時需要更加積極地“開前門”,為公益或準公益基建投資安排合理的資金來源,合理安排政策改革順序。為了保障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須盡快打開相關建設項目融資的“前門”。2018年下半年以來,穩投資系列政策信號不斷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較快,對基建項目審批加快。盡管如此,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仍面臨壓力。
自2018年12月5日以來的一個月時間里,國家發改委共批復了8個城市與地區的城市軌道與鐵路項目(包含新增),包括重慶、濟南、杭州、上海、長春五個城市軌道交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建西安至延安、江蘇省沿江城市群三個區域鐵路建設,總投資約達9302億元。
天風證券固收分析師孫彬彬表示,地方債額度提前下發,可平緩地方債資金投放節奏,對基建投資具有一定拉動作用,特別是一季度。但是,基建投資還需考慮專項債凈增量問題,當前不考慮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和投資意愿,單從存量地方政府債務妥善化解角度,專項債是否可完全用于新增項目資金用途上,是基建增速反彈高度重要前提。特別要注意的是,棚改專項債增加可能僅僅是結構調整結果。
標簽: 地方債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