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模型小物件,可以開合。
陳和生老人在工具臺制作模型。
陳和生,69歲,南京人,一位功夫了得的木質模型制作師。從銀行會計的崗位退下來后,為了找回兒時記憶、重現老南京物件,也為了讓下一代受教育,他自學微縮模型制作,制作出了形態各異、種類繁多、能拼能卸的形態逼真的南京老物件模型,比如舊時的老灶臺、街頭炸爆米花的爐子、碾子、街頭茶攤、餛飩挑子等。不僅如此,這些微縮模型還能動,也就是說不僅外形逼真,其原來的功能也被很好的還原。
最初是為了讓孩子受受教育
進入陳和生老人的家,桌子上、敞開的柜子里,都能看到他制作的精巧的微縮木質模型,看到這些縮小版的南京老物件,就猶如回到了那個年代。此時此刻,陳和生老人的家仿佛一座時光穿梭機,讓人分不清現實和歷史。
“我發現現在的孩子花錢都大手大腳的,怎么說也不聽,他們也不知道以前的生活有多苦,應該讓他們受受教育,光口頭教育不夠形象,所以我就做出來模型讓他們看看。”據了解,陳和生老人以前當過知青,上山下鄉,干活勞作非常辛苦,他深知幸福來之不易,鋪張浪費要不得。他也看不慣孩子們花錢大手大腳和鋪張浪費的壞習慣,口頭教育得多了,孩子們就不耐煩了。于是,陳和生老人就開始把他以前在農村勞作時所使用的農器具挨個制作出來,有了模型,陳和生老人對子女的教育就形象多了,孩子們也能聽得進去了。
制作老物件模型并不容易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陳和生對南京有難以割舍的熱愛之情,他發現現在很多老物件都在以極快的速度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為了讓后人還能看到這些老物件,陳和生老人開始動手制作南京老物件模型。但是,真當他動手開始制作時,困難來了。“你感覺到記憶里這些要制作的老物件很真實、很清楚,但是制作的時候你往往要考慮到其中的很多細節,有些物件內部的細節結構你也得完全明白,這就為制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據陳和生老人講,他在制作水車時,因為水車的運轉動力部分具體是怎么工作的、每個零件是以什么方式、什么方向安裝的,他已經記不清楚了。于是他又重新跑到當初下鄉的地方進行尋找,結果當地水車已經淘汰,被水泵替代。不甘心的陳和生老人找來了當地的幾位老住戶,靠他們的口述和他的草圖,不斷地修正,不斷地征求意見,如此循環,最終,草圖變成了詳細的結構圖紙,幾位當地住戶也都一致認可草圖上畫的就是他們所想的。“我所做的模型不僅僅是外觀看著一樣,內部結構和功能也和實物一樣,要讓人們看成是實物的縮小版,要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細節非常重要。”
“三無”產品受稱贊
“我最喜歡剛才我給你展示組裝的大灶臺,我在插隊的時候,每天一日三餐都由大灶來做,那時候靠柴火燒飯,經常米飯夾生,但米粒都是你一粒粒掙來的,夾生也得吃下去。現在的日子比當時好太多太多了。”陳和生老人在感慨當年生活時,又講起了他小時候的事情。他小時候就喜歡制作模型,尤其是榫卯結構的模型,他的父親喜歡美術和書法,在父親的熏陶下,他也非常喜歡這些,因此他擁有了還不錯的美術基礎,這些藝術上的熏陶,成為他日后能無師自通微縮模型的一個重要原因。“我看到一個平面,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它的三維結構,以至于到后來,人們發現我做出來的東西比例很協調,也很有靈氣。”據陳和生老人講,他的產品沒有老師帶他做,除了個別產品外,絕大部分產品沒有圖紙,也沒有尺寸,全靠平時的觀察和積累。即便如此,他現在做的170余件各式各樣的模型擺在一起來看,整體依然看起來很協調,不突兀。
粗手細心成就精巧模型
“困難還是很多的,這些材料是木頭而不是鐵之類的金屬,稍有不慎就容易折斷或者把材料雕刻壞了,所以我每次制作都是非常謹慎、萬分小心。雖然我的手比較粗,但我的心比較細。”拿街邊炸爆米花的爐子為例,制作難點有兩個,一個是爐子蓋子的開合和擰緊都必須完全做出來,另一個是爐子的壓力表的運作方式,這樣的細節也要做出來。“我所做的爆米花機別看只有十多厘米,但是和真的爆米花機一點不相差。”
據了解,制作這些微縮木質模型,陳和生老人要使用手鋸、鉗子、錘子、電鉆、電鋸等幾十種工具,做好一個模型,少則幾天,多則十天半個月。但陳和生老人表示,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一種對南京的情懷,他會繼續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為止。(南京晨報/愛南京見習記者 劉通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