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網訊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不斷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耕文明。這是清代大型龍骨水車,也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的發明和使用將耕犁效率大幅提高……”本月6日是芒種節氣,南京農業大學將稻作課搬進了位于校內的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集結了農學院、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兩個不同學科背景的教授共同授課,從《稻作起源與文化》說起,為學生打造了一堂沉浸式、體驗式的精彩課程。
“從古至今,芒種多與農事相聯系,明代起,皖南便有‘安苗’的祭祀習俗,在浙江一些地區,還要在芒種這天舉辦開犁節,以祈禱農事順利、顆粒歸倉。”博物館館長、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盧勇教授從芒種節氣與農耕農事的淵源說起,帶領學生走進農博館,依次選取遠古時期的稻米形態、四季農忙模型、清代大型龍骨水車、梯田地貌、稻田工作圖等圖片和實物,生動講述其背后的故事以及蘊含的農耕文化。
“稻作到底起源于哪里、秈米與粳米有什么區別……”參觀結束,學生們圍坐在農博館的沙龍區,農學院李剛華教授開啟了第二篇章的講述。
李剛華介紹,農博館里有碳化稻種、稻作場景和工具,這就為稻作起源、稻作技術發展的講解提供了非常好的道具和場景。“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了解一門學科最好的辦法是了解它的歷史,設計這樣的課程還希望能夠以悠久的文化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植學生的文化自信。”盧勇補充。
南農教務處處長張煒說,將稻作課搬進農博館,這種“體驗式、沉浸式”的教學方法是對從傳統課堂形式的創新與突破。稻作起源這一主題背后蘊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是該校老師對‘課堂思政’的一種有益探索。”
“這堂課讓我穿梭于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之間,既領略了綿延千年的傳統農具與稻作文化,又學習了精確定量的現代水稻栽培技術。”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大三學生郭迎新說,讓她對生態文明的起源、傳統農耕和機械化生產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多思考。
本報通訊員楠秾宣本報記者談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