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69歲的毛守抗走到院內的小菜園,彎腰瞧瞧辣椒、青菜。在泗洪縣四河鄉雪二新村,老毛今年置下新房——兩層聯排、四室兩衛,兒女節日回來夠住,院里能種菜,還有個車庫放雜物。聽說他過去住的是50平方米的小瓦房,與記者一起到小區走訪的四河鄉鄉長湯學龍開玩笑道:“你變成土豪了。”老毛一聽“嘿嘿”直笑。
我省明確,3年內改善蘇北30萬戶農民的住房條件。
重實惠,貼上幾萬換新房
在鎮村建設新的集中居住區,是蘇北地區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普遍做法。集中居住區建成什么樣,要尊重農民的意愿。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宿遷分院副院長黃偉告訴記者,分院參與十幾個農房改善項目,發現農民偏好面積大的住宅,愿意選擇120-150平方米、三室或四室的房屋。
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農民買下來吃力嗎?記者發現,對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拆房、搬遷等給予一定補償、補助的政策,激發了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動力,也給農民住新房幫了一把。
毛守抗家3間瓦房被拆,得到近13萬元補償款。他買的新房175平方米,總價19.25萬元。老毛對記者說:“開發商想賣高價,但政府緊緊將價格控制在1100元/平方米,讓老百姓能夠接受。小區配套也是政府花錢做的。”拿到新房后,老毛又掏出近8萬元裝潢,住得舒舒服服。
8月底就能住上村里集中建設的新房,豐縣順河鎮岳莊村農民岳修讓很期待,隔三差五就到工地上瞧瞧施工進展。他家老房子總共300多平方米,根據鎮里統一的評估標準,獲得約25萬元賠償。新房子770元/平方米,他一算賬,干脆再貼4萬多元,一下買回兩套192平方米的房子。岳修讓是村里的“賠償大戶”,一般情況下,該村村民可在拆遷中獲賠10萬元左右。貼四五萬元就能住上一套新房,對于當地農民來說,壓力不算太大。
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各地還積極引導農民進城入鎮居住,控制城鎮安置房的價格,對農民購買商品房給予補貼。例如宿遷市,新型農村社區安置房價格為850-1200元/平方米,鎮區項目為1500-1800元/平方米。泗陽縣在縣城建設的安置房,以低于周邊商品房約2000元/平方米的價格提供給搬遷農戶。
重實用,一方菜園受歡迎
采訪時,記者獲悉,某集中居住區的兩層住宅全部賣完,而多層住宅中的五樓、六樓多年鮮有人問津,大量空置。農民“用腳投票”,是對建設者最明確的提醒——按照農民生活習慣和生產需要,建設適合他們的房子,不能“蓋錯房”。
農民愛住什么樣的房?最近一直“泡”在新村施工現場的岳莊村村支書岳彩亮說,新建的房屋主體都是兩層,每戶在一樓有個40多平方米的儲藏室,用于放農具,還有大約8平方米的小菜園。前期已有500多戶村民入住新村,大家反映不錯。岳莊村還在新村留出幾畝地,打算給鄉親們建個停放大型農機的公共場地。
為了滿足不同農戶的居住需求,岳莊村還建設近60間“老人房”。村民李義士年過五旬,3個女兒都已出嫁,老李平時和老母親一起住在“老人房”。“72平方米,夠住了,總價也便宜。”他說,“‘老人房’都在一樓,院子比普通房大出10多平方米,衛生間緊挨臥室,適合老人活動、居住。”
讓農民住得舒心、滿意,設計者應在細節上多為農民著想。建湖縣農房辦常務副主任王觀斌告訴記者,考慮到留守老人居多,他們特意將樓梯踏步設計為高17厘米、寬25厘米,不窄也不陡,減少安全隱患。此外,小區在設計時就明確了太陽能熱水器的擺放位置,并設計好進水管,無需村民自己拉管子,既方便村民,也避免進水管雜亂無章、影響整體風貌。
重設計,留住鄉愁更宜居
為更好地引導各地提高農民建房水平,去年9月,省住建廳組織首屆全省優秀農房設計方案評選,并將一批優秀方案匯編成冊,供各地參考借鑒。今年5月,省住建廳上線“農房建設服務網”,通過具體案例形象化地傳遞農房設計、建設知識。
農村建設當防止景觀城市化,農民的生活空間要有鄉土味。鹽城市鹽都區大岡鎮佳富村,集中居住區規劃建設410套,一期已開工建設68套兩層聯排房屋。上海一家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做的房屋設計,使用白墻黛瓦、小窗套、小飛檐和紅宅門等農村建筑傳統元素。
徐州市精心制定農房設計方案、繪制農房建設指導圖集,為農戶建房提供參考。為彰顯“楚風漢韻”,建筑基調以黃河故道的傳統民居為底色,布局高低錯落有致,突出原有村莊的自然肌理和巷道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古樹、水塘、碑石等鄉村印記,讓農村留住濃濃鄉愁。
從原本設計建5層樓,到改為兩層仿古式,沛縣安國鎮劉邦村的集中居住區建設經歷了“顛覆式”改變。“我們既考慮到百姓的居住習慣,也與鄉村文化進行融合,否決了最初的方案。”劉邦村第一書記張立彪介紹,沛縣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村內現存飲馬井、飲馬亭、上馬石、十二生肖拴馬樁、碑記等歷史古跡。新的集中居住區,要與現有村莊協調,共同構成“古村風貌”,一體化打造更具漢文化特色的村落。
重管理,共性問題需重視
今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農村住房建設管理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強化規劃編制及實施管理、農房設計引導、建設審批管理、施工管理、竣工驗收管理,建設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農房。
泗陽縣農房改善項目建設全部招投標,吸引到“中”字頭國企加入建設隊伍。該縣張家圩鎮小史集村新型農村社區,由中國二十冶集團有限公司建設。記者看到,工地規范有序、管理嚴格。
蘇北各地重視農房改善項目的建設質量,從把好建材關到建立共同監管機制等方面,守住安全線。參與監管的,除了專業監理公司、縣級監測站和鎮村農房辦相關人員,還有熱心的村民代表。
不過,蘇北農房改善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張培剛介紹,6月24日到7月25日,他參加第三方巡查組,對蘇北某市的農房改善情況開展技術巡查,累計巡查40多個農房改善項目,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進行全過程分析。
他與其他4個巡查組的同行交流后,發現一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規劃設計方案的編制單位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方案質量差異較大;項目布局、房屋設計等未充分考慮農村特點和地方特色,與原鄉村肌理形成較大反差;部分集中居住點的施工圖與建筑設計方案之間有變更,甚至缺失施工圖;部分集中居住區規模偏大,個別居住區規劃住戶甚至超過2000戶,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空間布局不合理,將給生活帶來不便;部分農民自建房擅自更改建筑結構,造成空間浪費、居住不便,存在安全隱患;部分項目施工現場不規范,規劃、建設審批手續不齊全等。
巡查人員發現,由于地方專業人員的缺乏,部分項目辦理相關手續時存在“費時費力”甚至“過程反復”的現象,客觀上導致項目開工時間推遲、住宅建設周期延長,給農民帶來過渡時間拉長等問題。張培剛建議,縣級政府開通集中居住點用地審批、涉農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加快手續辦理時間與項目推進實施。(徐明澤 王 巖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