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鼓樓區委書記劉軍對做好新一年城建城管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以貫之強落實,開啟“全域美麗”新征程;一往無前強攻堅,展現品質提升新作為;一鼓作氣強實干,彰顯建管鐵軍新狀態。
擺在首位的是落實“全域美麗”。何為“全域美麗”?“十四五”開局之年,鼓樓區提出要全面打造“創新發展引領區、美麗古都典范區、民生幸福樣板區、安全韌性標桿區”,其發展路徑是“全域首善、全域創新、全域美麗、全域幸福”。
“全域美麗”即塑造城市高顏值形象,將鼓樓區打造成美麗古都典范區。鼓樓區作為省會功能核心區、南京中心城區,“全域美麗”是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更高追求,也是不斷審視自身的積極探索。
鼓樓區已踏上“全域美麗”新征程!
“全域美麗”美在生態
沿鼓樓濱江步道一路慢行,但見浩浩江面波光粼粼,江畔葦草搖曳;曾經的黑臭河道金川河,如今清澈見底;幕府山上,曾經礦上不見綠的尷尬不復存在;獅子山上,綠草如茵,山、水、城融為一幅美麗畫卷……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近年來,鼓樓區全面開展河道水環境治理工作,特別是對入江支流,通過清淤疏浚、排水改造、生態修復、引流補水等綜合措施,保證水環境全面提升。如今,轄區內省控入江支流斷面水質穩定達Ⅲ類以上;全區域水質基本穩定達到Ⅴ類。
值得一提的是,為守住一方悠悠綠水,鼓樓區以河長制引領河長治,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鼓樓路”。河邊企業挑起了“企業河長”的責任,河海大學的教授組起了“專家河長”的隊伍;街道、社區河長實時參與河道治理。
除了碧水保衛戰,鼓樓區同時統籌推進藍天、凈土保衛戰。為治理大氣污染,鼓樓區嚴格落實四級“點位長”工作責任,實現“人防”到“技防”的轉變;為保一方凈土,鼓樓區從源頭管控做起,深入解決土壤環境污染等問題。
鼓樓區委書記劉軍于去年3月提出要打贏三場戰役,即打贏長江大保護主動戰、打贏大氣污染阻擊戰、打贏水質穩定持久戰。鼓樓區改善生態環境已見成效,但仍需負重前行。
“全域美麗”美在宜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使人們安居、宜居是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不僅包括新小區的居民,也包括老舊小區、棚戶區的居民,因為城市里的每個人都有追求高品質生活和公共服務的權利。
對此,作為老城區的鼓樓深入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努力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回眸2021,鼓樓區改造棚戶區超25萬平方米,治理在冊危房152幢,安置保障性住房1070套,完成256個老舊小區2059幢房屋改造、同步增設電梯288臺,惠及居民8.67萬戶。
眺望2022,鼓樓區將繼續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完成14個老舊小區改造、實施22幢危房治理、完成50臺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全面提升505個物業管理全覆蓋老舊小區管理水平等。
另外,鼓樓區為全力改善城區人居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建寧西路過江通道等重大市政工程,開展石頭城路環境綜合整治,推進下關大街、龍江路等一批重要節點道路建設,加快構建內部“微循環”、外部“大連通”的路網體系……
向優秀生學習,于對標中找差距,方能穩步前行。鼓樓區立足老城特點,全方位對標北京西城、杭州上城等先進城區,在規劃、建設、管理、保護等方面創新思路、探索實踐,于棚戶區改造方面探索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合作更新等多元模式。
“全域美麗”美在文化
鼓樓區歷史文化悠久,是六朝古都的肇始之地,鄭和七下西洋的出發之地,積淀深厚的民國文化、航海文化、商埠文化;鼓樓區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素有南京小西湖之美譽的烏龍潭公園,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之一的閱江樓等知名景點。
近年來,鼓樓區依托省會功能核心區豐富資源優勢,完善文旅服務功能,強化品質資源開發利用,推動了“長江傳奇”號正式啟航,實現了省內濱江旅游產品的“零突破”。
除借助已有文化資源推進全域旅游外,鼓樓區還重點打造多個特色文旅產業空間,增加鼓樓文化旅游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就是其中一例。鼓樓區圍繞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等特色板塊,以“商文旅”、“江山城”“校地企”有機融合的理念,推進城市更新、風貌保護和業態植入。
文化之美更在于文化普惠。2022年,鼓樓區將辦好“幸福鼓樓”社區文化藝術節、足球嘉年華等系列活動賽事,打造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最美文化空間”,組織各類文化體育活動3000場以上,鼓樓文化云平臺服務群眾100萬人次以上。
生態之美、宜居之美、文化之美,開啟“全域美麗”的鼓樓區,值得期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