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的發展,緊要關頭需能當機立斷,知所取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經濟發展多年來保持在蘇北領先的位置,2017年GDP就已經超過1000億元。
5年前破千億的同時,銅山發展的問題和短板也很明顯。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化工五大傳統行業比重過大,資源要素制約加大,節能減排壓力增加,過往的發展路徑基本不可持續。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銅山近年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如今,銅山區的發展是何模樣?
一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5年來,銅山相繼關停8家鋼鐵企業、3家焦化企業、12家水泥企業、2家煤電企業、61家化工企業。與此同時,突出抓好主導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五大行業”銷售收入減少300余億元的情況下,2021年銅山全區實現工業應稅銷售收入900億元,總體實現了消長平衡。
承受了“五大行業”轉型升級帶來的陣痛,銅山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5年間,銅山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連續邁上四個百億元臺階,2021年達到1300億元,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28位,較2016年進了3位。
更為可喜的是,銅山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較2016年提升18.8個百分點,PM2.5濃度下降35%,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全市領先。同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完成9個廢棄礦山治理修復,整治“散亂污”企業1491家,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銅山定下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
二
壯士斷腕促轉型,銅山的經濟發展迎難而上。
銅山區把建設“三主一特兩新”產業體系,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即,以汽車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與工程機械、綠色冶金與精密鑄造為主導,以安全應急裝備為特色,以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培育方向。
2021年,銅山區“三主一特兩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凈增“四上”企業27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6%,億元以上規模企業達121家,產值超50億元、1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3家和10家,徐鋼集團產值突破百億元。
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的背后,是堅持“項目為王”,狠抓重大產業項目。
徐州高新區率先實施的“拿地即開工”做法在全市推廣,五年來累計實施重大產業項目337個,完成投資1389億元。徐工汽車、徐工消防、系數精工、精創冷鏈物聯網控制器、徐鋼三期等一大批項目竣工投產,生物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中南高科產業園等現代產業載體建設扎實推進,基本形成以徐州高新區為龍頭、銅山經開區為支撐、6個工業鎮特色園區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銅山抓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實施“拿地即開工”推進機制,全面推行重大項目專班包掛,提高服務精準度。
2021年項目招引成效顯著,新簽約注冊項目93個,先導稀材高端半導體設備、中信戴卡全球汽車輕量化零部件、航天宏圖空天地信息產業化、象嶼寶元工程機械及車輛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徐工青山新能源汽車等投資規模超50億元、100億元的“1號工程”相繼落戶。
三
無論是立足當下還是著眼未來,銅山的發展還有不少難點需要突破。
從經濟規模和結構層次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尚不穩固,“堵點”“痛點”和“短板”依然較多,尤其是產業層次不高、大項目少、龍頭帶動力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五大行業”關停并轉后“騰籠換鳥”任務仍十分繁重。
涅槃新生的根本,在于銅山能否建立自主可控的科技創新體系。
五年來,銅山一直很努力。全面加強與知名高校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作用,積極打造以徐州高新區、大學路科技走廊、科技創新谷、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主體的“一區一廊一谷一院”創新格局。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增長到284家,累計新增國家級孵化器3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個、省級眾創空間14家,引進雙創人才、團隊數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銅山明確提出建設一流科技創新體系。著眼高水平建設全國一流的國家級高新區和科技創新中心,持續強化“一區一廊一谷一院一室”創新平臺引領帶動作用,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加快徐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新谷、安全科技產業園和淮海生物醫藥產業園四大創新載體建設發展,高規格打造科技創新產業園,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全力支持配合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加速啟幕,大力支持省安全應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持續增強創新潛力。
從蘇北第一強縣,到蘇北第一強區,變得是行政區劃,不變的是始終領跑;從傳統五大行業,到新的產業體系,變得是發展路徑,不變的是一直前行。從壯士斷腕,到涅槃新生,銅山振翅飛翔的未來值得期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