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徐州“躋身萬億級城市行列”。今年的徐州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這一發展目標。
放眼全國,2021年共有24座城市位列“萬億俱樂部”。萬億之下,常州、煙臺、唐山和徐州4座城市,GDP都處在8000億元到9000億元之間,被視為候補“第一梯隊”。目前來看,從總量到增量,在這一梯隊中,徐州都排名靠后。
去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跨越8000億之后,徐州如何重新出發,沖刺“萬億之城”?
一
盡管經濟發展已經“不以GDP論英雄”,但萬億體量依然是衡量一座城市實力的重要標尺。
在全國城市2021年經濟總量排名上,常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808億元,煙臺8712億元,唐山8231億元,徐州8117億元,占據了榜單的第25-28位。
從2021年GDP增量上看,在4個準萬億城市中,唐山GDP增量為1020億元,常州1002億元,煙臺895億元,徐州增量為798億元。
而江蘇省內,向來是強手云集。據江蘇省統計局官網消息,蘇州GDP以2.27萬億站穩全省第一,南京16355億元、無錫14003億元、南通11027億元,均保持在“萬億俱樂部”。
2021年登上8000億元新臺階的常州和徐州,一個是“工業明星城市”,另一個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則稱得上是江蘇的南北雙雄。
誰能率先成為江蘇省內第5座萬億城市?目前來看,徐州的形勢不容樂觀。
對比常州、徐州的GDP數字,兩城的差距從2020年不到500億,拉大到接近700億元。從增速也可以看出,2021年徐州的GDP同比增速是8.7%,而常州達到了9.1%。
二
萬億之城,徐州的目標已經鎖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徐州提出,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保持快于全省、領跑周邊的發展態勢,躋身萬億級城市行列。
決心已定,徐州要放什么大招?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大招:“產業強市”和“區域中心”。
徐州明確:未來五年,產業強市要再上新臺階。
除了建成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高地,也要形成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工業開票銷售收入超1.3萬億元,建成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6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省級開發區,培育20個百億級工業企業,邁進中國先進制造業城市20強。
與此同時,徐州還要彰顯中心城市的新優勢。
今后五年,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區域科創高地、金融服務中心、商貿物流樞紐、漢文化名城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創新型城市持續進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淮海國際陸港建成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江蘇東西雙向開放門戶作用凸顯,漢文化傳承和旅游目的地更具國際影響力,中心城市的能級及首位度顯著提升。
三
徐州放出這樣的大招,既有從城市發展歷史層面的考慮,也有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思考。
作為全國典型的老工業城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產業結構過去一直偏重,煤炭、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比重過大,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對徐州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徐州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取得決定性進展。
過去5年,堅持統籌推進產業、城市、生態轉型,徐州挺過了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老工業基地實現華麗轉身,獲批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現在,徐州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升到57.3%、47.1%,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智能制造、工程機械分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
到2021年,徐州五大行業整治已經基本收尾,19個重大轉型項目建成投產。六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了3193.6億元、增長19.7%,躍居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4位。
同時,四省交界、五省通衢的徐州,銜接東西、溝通南北,這樣的區位特點使得徐州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正在進一步凸顯,國家先后確立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過去5年,徐州實施450項城建重點工程,“米”字型高鐵樞紐開通6個方向,地鐵1、2、3號線組網運營,淮海國際港務區掛牌建設。
2021年,徐州90項城建重點工程的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均創下歷史新高。徐連高鐵通車運營,淮海國際博覽中心一期建成運營,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等功能性項目加快建設。同時,啟動編制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加快建設徐淮快速通道等項目,區域協同更加密切。
在政策利好效應的不斷釋放下,徐州區域中心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正在日益增強。
鎖定“萬億之城”,意味著徐州新一輪的拼搏已經起步;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徐州新起點上的發展號角也已經吹響。乘勢而上、勇毅前行的徐州,值得所有人期待。